本质主义解析与文学理论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贵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具备完整的框架体系和科学的基本理论。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与黑格尔和康德的那种先验的形而上学的本质观,严格地区别开来。解析各种本质主义理论的魅力与局限,对建构文学理论和深化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滥觞并流行于欧美的反本质主义,作为与反权威、反中心、反稳定、反主流紧密相关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对检视和消解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思想结构,具有可资参照的价值。这种社会文化思潮传入当代中国后,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本质主义浪潮,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理论热点和学术前沿问题。解析各式各样的反本质主义,不仅有利于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而且对发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强化文学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力量,提高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批判精神,都是有益的。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本质问题有系统的深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具备完整的框架体系和科学的基本理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反本质主义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马克思、恩格斯不只是反本质主义者,他们首先或同时是科学的本质主义者。援用当代富有时尚感的学术话语来说,他们既是旧的本质理论和思想体系的解构主义者,又是新的本质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建构主义者。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考察他们对本质的理论和态度,应进行具体分析。他们对那种僵化的、过时的、失去了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性的本质,高举革命的批判的旗帜,是揭露和抨击的,是通过舆论,特别是倡导通过实践的强有力手段,加以改变的;而他们对那种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本质,则是充分肯定的。他们努力探索蕴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进而驾驭和利用这些规律,为实现人的预期目的服务。马克思、恩格斯逐步地体察和认识到,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所谓的“永恒的理性”,包括它的“理性王国”和“理性社会”“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恰好那时正在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知性而已”。基于“这个永恒的理性”的社会中,“富有和贫穷的对立并没有化为普遍的幸福”,“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妒忌。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失望的讽刺画”,“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①。

      马克思、恩格斯为了追求更加合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积极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隐秘,从而用新的本质主义理论取代旧的本质主义理论,为社会的进步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强大的科学的思想武器。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一生苦苦求索,发现了人类历史和市民社会的两大规律:一是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一是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的发现”②。夺取政权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发现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即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是农民战争,中国革命的动力是通过土地改革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历史主动性,中国革命的路线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的战略是“持久战”,中国革命的特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以期实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正是这些独特规律的发现,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和对象的本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多维度和多向度的。(1)本质是全面的,是全方位开放的。恩格斯肯定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当时法国社会的全景式描写,通过他所勾勒的当时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中心图画”,“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③。列宁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和作品时指出:这位现实主义的巨匠,作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通过他所描绘的“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④。这位现实主义大师通过他的“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的作品”,出色地完整地表现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宗教、法律、文化、家庭、婚姻等各个领域。从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和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论述中,启发作家、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和作品,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生活,努力从空间的横向上拓展对象的本质面,向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进军。(2)本质是分层次的,是可以不断向纵深开掘的。列宁认为,对象或事物存在着“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⑤,人们对对象和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着“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无限深化的过程”⑥。有的当代中国作家谈创作经验时说:“要潜心体验生活,挖一口深井”,此乃至理名言。有思想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地向生活的深处钻探,从纵深向度上不断发掘对象的本质层,向反映生活本质的深度进军。(3)本质是流动的,是变化不居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但又具有时间上的暂时性,本质不是凝固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是事物的辩证法。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必然会认为“真理是过程”⑦。列宁认为:“不但现象是短暂的、运动的、流逝的,只是被假定的界限所划分的,而且事物的本质也是如此”⑧。对本质规律的研究将会恒久持续,永无穷期。有志向的作家、艺术家应当树立谱写反映时代变迁和历史转折的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像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那样,从时间的流向上,表现所属时代的社会历史的转型、经济结构的更替,阶级关系的变革,文化蕴涵的嬗变,从容地捕捉和驾驭生活本质发展的轨道和踪迹。(4)本质是一种深层的关系。从关系视阈界定事物和对象的内部联系,是学者们把握本质的重要途径。狄德罗认为“美是关系”。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和赞成“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特别是应当真实地描写和表现人的“现实关系”⑩,真理是由现象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列宁认为,“真理只是在它们(指对象或事物)的总和中以及在它们的关系中才会实现”(11)。人和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都通过关系而存在,都存在于关系中,在关系中发展,在关系中完善,在关系中更新。因此,只有从关系的环向上,才能不断揭示对象的本质链,发现和凸显事物的本质性关系的新生面。学术研究理应多维度、多角度、多视阈地拓展对象本质的新方面、新层次、新踪迹、新趋势、新关系,使之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不断做出新的发现和新的建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