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基本要求,注重整体感知

——2011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命题意图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语文学习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51
分类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1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语文试卷命题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要求,本着有利于初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可持续发展,既注重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考查,又立足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既延续近三年中考命题的基本格局,又体现“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风格,期望能对今后日常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延续稳定原则,重在基础知识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体现了以稳定为主的基本格局。整份试卷依然保持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三大板块,共27题。上海中考具有“两考并一考”的特性,因此,命题必然以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兼顾高中选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题型稳定,阅读部分保持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三大基本题型;二是各大板块的基本分值不变;三是难易度遵循了《考试手册》规定的1∶1∶8;四是试卷的结构框架一如既往。

      文言文部分共15题,可粗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识记,如第1-6题名句默写是中考语文试卷的常规题,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注重传统文化的积累;第7题对《如梦令》中“浓睡”一词释义,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借助注释理解其内容;第9题是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些试题的设计,体现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第二层次是对规定的考试篇目的内容与写作特点的理解。课内文言文阅读今年选取了柳宗元代表作《捕蛇者说》中的一段,第10题句子翻译,既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积累,又检测了文言虚词“之”的常用意义;第11题是对选文内容整体的感知,这是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第三层次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迁移。课外文言文阅读“韩魏公知北都”一段出自宋代的笔记小品。选文长度适宜,内容简明,题旨显豁,语言浅近,突出了韩魏公“待人以宽”的良好品质。第12题考查“云”、“得”在句中的含义,这两个文言实词分别在教材《桃花源记》和《黄生借书说》中学过,属于《考试手册》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的范围;第13题“非故也,何罪之有”的翻译,如果考生平时能注重课文的学习与积累,应当知道“何罪之有”与《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同样的句式,由此来界定翻译的正误就容易得多,这就要求考生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应当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共11题。第16题辨别错别字,第17题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第18题辨别论证方法及作用,第21题判断修辞方法及理解表达效果,第23题分析“又抹眼泪”的原因,第24题概括具体情节,都属于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为主。第19题明确补充论据在文中的位置,一是要求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二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及上下文内在的逻辑关系;第22题写出“我”的心理状态所经历的变化过程,要求考生在揣摩作者心理变化的同时,能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第25题是对主旨理解的整体感悟,侧重于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另有2题是出新的题目。

      总体上看,命题既充分考虑了考生的学习实际,又体现了高中选拔考的功能,显示出它应有的适切性。

      凸现人文思想,题型推陈出新

      作为大规模考试语言材料的选择,尤其是现代文阅读语段的取舍,有其独特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思想内容的导向应积极向上。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人文思想的凸现、道德修养的冶炼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方面都应与时代同步,唯此方能集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现代文阅读(一)“向字典鞠躬”出自《咬文嚼字》。这篇议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阐述严密,语言规范,切合考生实际,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一道“好风景”起首,引发了对“向字典鞠躬”的议论,前后列举了4个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待字典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待事业和文化的态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对一个正处在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转型期的初中生而言,其影响是深远的。依照文章的内容,命题组设计了一道要求考生链接《现代汉语字典》中对两组词语的释义,分别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特定语境空格内的新题型。此题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现代文阅读(二)《龙眼与伞》是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的散文。作品在讴歌母爱的同时,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铭记亲情、感恩亲情。文章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感情细腻,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母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同类文章不少。但在我们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因种种原因,造成了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孩子亲情的冷漠、感恩的缺失、自我的膨胀,这早已不是个例,因此《龙眼与伞》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及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或途径。第23题母亲“又抹眼泪”的原因没有直接的答案,此题考查学生一定的思维深度;第24题“把阴晦留给自己”与“把晴朗留给儿女”更是显示了发问的力度,引发考生拓宽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学会探究词语在语境中的隐性含义;第26题对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谈看法,是近年来记叙文考查中的“新面孔”,它要求考生既要理解作品在谋篇布局上的构思特点,又能理清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上下文之间的内在关联。如果说今年中考的命题“稳中有变,推陈出新”,那么,第20题、第26题应该让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觉。

      作文题角度独特,内涵丰富多彩

      作文题向来是语文试题的“半壁江山”,也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作文比较能显示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学生作文其实就是综合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回顾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从“我眼中的色彩”、“在学海中游泳”、“黑板上的记忆”,及至今年的“悄悄地提醒”,都贴近考生生活,又从不同角度给考生以人生启迪。考生面对这样的命题,从构思到落笔必须对人生价值的取向作积极思考,这样,作文的命题也就不再是单一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而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依存的关系展示了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