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课背景简述 1.观察的学校和班级。学校坐落在N市郊X镇,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的规模、教学质量在全镇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观察的班级是初一(2)班,这个班的学生在全年级中比较活跃,但考试成绩处于中等。 2.教师基本情况、教师与观课者的关系。授课教师年龄在35岁左右,是教研组长,具有10年教学经验,与学生关系融洽。该教师与观课者比较熟悉。 3.观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观察者期望观察的是“常态课”,为了尽量减少观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观察者通过有关活动已与同学们熟悉,因此,进入班级观课,学生已不大介意;对授课教师也不告知观课目的,授课教师无须为观课做任何超出平时教学的准备;辅助观察工具是录音笔,没有使用录像设备,尽可能减小或避免对教学常态的影响;全程录音和材料的使用在事后征得授课教师同意。与笔者一起进入课堂观察的有该校语文组教师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生。 4.班级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课文是莫怀戚的《散步》。 二、课堂教学实录 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根据录音和课堂记录整理。根据研究需要主要记述课堂教学的言语行为。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师:欣赏了这首歌,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生1:一起去郊外散步。 生2:吃饭、看电视。 生3:去旅游,去公园玩。 生4:开家庭会议。 生5:过节团聚,八月十五吃月饼,过年…… 生6:一起唱卡拉OK。(笑) 师:哇,好惬意。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PPT展示问题):“我”为何要出来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 (约4分钟后。) 师:谁来说说“我”出来散步的原因? 生1:为了母亲。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生2:外面的空气很清新,景色很美。文中说:“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师:你好像掉了“生命”两个字,难道这样的景色还没有生命吗? 生2(笑):有。“新绿”、“嫩芽”、“咕咕地起着水泡”都显示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师:你来读读,试着读出这勃勃生机来。(生2读。) 师:读得怎样? 生3:我认为还要突出“初春”、“随意地铺着”、“密”这些词。(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好像也置身于这美丽的春色中了。“我”最希望谁呼吸到这清新的空气,感受到这勃勃的生机? 生(齐声):母——亲—— 师:看来“我”出来散步主要是为了母亲,可是母亲本不愿出来,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PPT出示与课文描写极一致的南方初春田野的风光图)请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与屏幕展示的图片来说。 生1:妈妈,你看,外面的景色多美,空气多新鲜,我们出去散散步吧。 师(学母亲的口吻):我的身体不好,很累,不想出去。 生1:妈妈,正因为你身体不好,才要出去走走,舒活一下筋骨,会好些的。 师(学母亲的口吻):那好吧,我听你的。(同学大笑)谁再来劝说劝说? 生2:妈妈,你看,田野里的油菜花开了,池塘里的水满了,空气很清新,你这一冬身体都不好,也没出去走走,趁今天天气好,我们出去散散心吧。 师(学母亲的口吻):好,好,我去拿件衣服就跟你走。 师:看来同学们还挺会劝说人的。可见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也包含了“我”对母亲的爱心。再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欣赏这美丽的初春田野风光,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学生齐声朗读。) 师:于是一家人有说有笑地散着步,可是发生了矛盾,什么矛盾呀?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小路真的这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还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你来读读,可要读出有意思来哟。(生1读。) 同桌生2:我再来读读。要缓慢些,抒情些。 师:那你就来抒情一下吧。(生2读。) 师:我真的好像看到那池塘里有小鱼在游来游去呢。既然这么有意思,“我”是否就选择了走小路呢? 生:没有,“我”选择了走大路。因为“我”担心母亲走小路摔倒。 师:“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生1:为难。文中说:“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生2:为难,因为一家人都听我的。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