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蔡澄清先生倡导点拨教学研究,硕果累累。不仅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培育了一个优秀群体。近几年来,“点拨法”研究正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沉淀、筛选、反思的过程,其最突出的表现可能就是“内化”。一是研究者自身的个体思想“内化”,思想既要高于行动,行动更要改变思想。二是点拨思想的整体“内化”,即在根源方面探究真正深层次的内核。本文尝试着从两个层面就点拨艺术的思想立意,围绕“交往”这个理念,作一点探讨。 一、传统考察:“友”,是建立学习关系的内动力;“学”与“思”则是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长期以来,我在研究点拨思想时,必定要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和举一反三“启发式”的教学论上谈起,以揭示点拨的思想来源。同时,我们常常围绕“学”与“思”来讨论点拨的切口与运作,尤其是从“思”的层面分述多种点拨方法。现在看来,其内涵还远不止于此。 如果从学习行为学上来考察,应该有新的认识。学习是有动机的。学习的动机不是学习与思考本身,而是自我发展内需的东西。这种自我发展内需的东西是什么呢?用一句时髦的话讲就是精神成长的期待。期待什么呢?说到底是提升自己,获得认可。谁认可?环境。因此就不能不与交往有关。动物的交往是自我性的;人的交往既自我也联他,即精神上的沟通。也正是迫切需要交往,才有了学习与思考。换句话说,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是为了形成“自己的东西”。而只有有了“自己的东西”,才能进行有力度的彼此交往。真正的交往显然是平等的,互有优势的。一旦交往关系形成,影响作用便产生;也可以这样说,一旦产生了彼此影响,彼此的交往关系也就形成。 这里自然要提出一个问题:影响的本质属性又是什么呢?毋庸置疑,必定是点拨、劝导、熏陶、启发、补充、纠正、暗示等等,基本上都是心理上的交流。交往是双边关系的构成,交流是双边关系的实质。你缺了一样东西,我有,交往了,你也就有了;你的思考是这样的,我的思考是那样的,交往了,你我定有取舍,或者是既是这样的也是那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学”与“思”的最活跃状态是在交往时产生的。独自的学习和思考,往往是为思想交锋准备条件;思想碰撞与交锋时,恰是学习与思考的催生与提高。学与思的质的翻进之功常常在这里。再往前推进一步,自学,也是交往,是学之前的“我”与正在学的“我”的交往。 这在孔夫子那里可以找到“根”,就是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友,就是双边或多边的思想交流者。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友”了又是怎样的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思,友,三者缺一不可,而且最根本的是“友”,无友,既陋且寡,学与思的境界尽失矣。 讲交往,必讲交流。交流交往相辅相成。交流,是思想双边对话的阶段性过程,是平等的,但有时是有主次之分的。主次不在于地位与身份,而在于输出者输出内容的强弱力。交往,是思想双边对话者的稳定性关系,也是平等的,更是有思想共同性的。只有思想认识甚至情感心理相投,才能保持一种真正的交往关系。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尊重,也是一种相互需要。因此,交流这种对话以及随着对话的投机与深入而建立交往关系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乐”的生命需要和生存境界的核心要素。这个“乐”,说到底就是一种关系的愉悦体认。 教学生学习,需要点拨;教学生思考,更需要点拨。这还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要求。学的过程中要有“思”,“思”的同时也需要“学”,这也仅仅是处理“学”与“思”关系上的一般性认识。这些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把教学关系看作是交往与交流关系,可能更能透进学生自我需要的层面;特别是把交往与交流就看作是点拨本身的话,那么就更能意识到点拨从一开始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以往说点拨艺术仅仅讲教的艺术,现在看来要使之内化为学习者自我进行学习管理的行为方式。 二、现代立意:点拨,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班级授课制不仅不是因材施教的障碍,反而是绝好的思想交流平台。 在教学中,我们一讲到因材施教,一讲到分层教学,甚至一讲到个性发展,就要讲到班级授课制。讲这个教授制是工业化产物,大集体教学是大一统教学,无法实现“分层”。换言之,即班级授课时很难做到个别指导。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似是而非的。 首先,因材施教也好,分层教学也好,是指用这个理念来指导学习者,是一种教学态度,决不是教学对象上的切分。具体地说就是绝不可能也无必要把一个50人的班级分成5人班级即所谓五层而进行教学。从理念和态度上讲,因材施教就是尊重学习差异。其次,特别要研究的是,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才有了课堂生命活力与点拨的前提。我们要充分尊重并享受课堂的复杂性。差异本身就是教学。学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最有效的学习就是彼此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是重要的,但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就是“主导”学习集体的影响方向、方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育。 因此,班级授课制不仅不是因材施教的障碍,反而是绝好的思想交流平台。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然后上升一个层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实现课堂内的人际交往与思想上的彼此交往。教师的点拨是“交往”的一个因素,学生彼此点拨和学生自我点拨是教师教学点拨这个“教”的因素的自然生成的学习境界。这,大概就是现代课堂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