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

——由鲁洁先生“自我质疑”而来的启发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丽艳(1976-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德育原理、宗教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生活论是鲁洁先生对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生活论转向是基于对人以及道德理解的转向的基础之上的。对其进行哲学谱系的探源之后发现,生活德育有其实践哲学(经验论)的基础。鲁洁先生撰文“自我质疑”,打开了形而上学(唯理论)的另一扇窗户,展现出了两种哲学背后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生活德育所提出的道德是“源于生活”这一哲学问题和“为了生活”这一伦理学问题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7-0042-04

      从理论上看,鲁洁先生所建构的生活论的德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涉及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存在方式、道德的标准与目的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对人及道德理解的全方位的对焦。诚如先生所坦露的,“‘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的理念面临着诸多理论上的挑战和难题”,并对生活论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康德的“为道德而道德”,道德与经验无涉,在当今是否还有现实意义?第二,道德第一性还是生活第一性?第三,道德是手段还是目的?第四,是动机性道德还是评价性道德?[1]先生的“自我质疑”极其深刻。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从哲学上提问的,后三个问题鲁洁先生合成一个整体从伦理学上来提问。本文循鲁洁先生所指引的方向,就生活德育之后的哲学论争进行探讨。

      一、生活德育的经验论基础与哲学的论争

      从哲学谱系进行探源,所谓经验哲学,是一个与唯理论哲学相对的概念,它相信“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早期的经验主义者如霍布斯仍认为单纯的经验不能给人以确实性,但是其继承者如洛克、埃尔法修等则都试图从经验的立场确立知识的合法性来源及其确实性。经验论“(假定)盲目的风俗、强加的权威及偶有的联想的重负一旦排除了,科学及社会组织就自动地进步。经验论的职务是要帮助人排除这个重负”[2],从而为不断的超越提供哲学可能。经验论者持目的论伦理学观,认为“是非的知识来源于经验……洛克之后的道德学家主要把道德知识建立在感情或冲动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或天赋的是非观念上……”[3]。

      生活论属于典型的经验论哲学的模式。鲁洁先生曾指出过,生活论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只是借用了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的术语,本文的生活世界所指的是人的全部生活领域,包括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也即所有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4]。由此可见,生活论中所言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胡塞尔唯理论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而是一个与“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概念。鲁洁先生所说的“人是生活着的人,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之生成的根据、源泉、动力以及运作机制都内在于他自己的生活之中,不需要到生活之外某种实体或法则中去寻找”[5],“生活世界的基本属性是实践性”[4]正是揭示了这一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生活论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等同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总和,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所言的“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同构甚至是一致的。道德来源于生活世界与道德来源于实践这两者在哲学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鲁洁先生用大量实践论的哲学来论证生活论的内容中领悟到这种深邃的哲学用心,这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窥探到生活论在哲学谱系上所源出的土壤。

      鲁洁先生指出,“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把道德理解为生活、生活的方式,澄明了道德的本质”[6]。道德并不是存在于前经验领域中,也不是存在于超经验的世界中,而是与经验世界紧密不分的,道德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经验性的结构”[4]。这个观点充分反映出生活论在本质上主张经验哲学所主张的,知识(道德)本身是由经验产生的,而绝不是天赋的。

      在哲学史中,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唯理论相信人的理性可以对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提供最终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都将是必然真理,①经验论主张“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7]。这两大哲学阵沿所争论的基本问题最终的核心就是“天赋观念”是否存在,亦即“实体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曾有多种说法本质同一地规定它,如本体、终极实在、基质等;斯宾诺莎的定义则具有明晰性: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8]。唯理论哲学认为,实体存在且可以为人所认识,是理解一切概念的前提。经验哲学否定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实体性的本质,从而将哲学的阵沿由本体论转移向经验本身,认为是经验而不是由实体生成这个世界。在经验哲学的体系中,建基于经验论的生活论德育也具有反“实体”的本质:“这种理性主义教育……认为,只有隐藏在现象后面的道德‘实体’才是具有逻辑上的本源性和基础性的真正的存在,它是第一和最高的,只要达到对于它的把握,其余的存在都可以从中推演出来……生活论的道德观则认为,道德、道德的意义不能到远离生活实践的、超感性的第一世界中去寻找,只能在生活实践中去领会……。”[4]

      生活德育论的基本思想是,“道德和道德教育源于生活、透过生活、为了生活”。“透过生活”是一个教育学问题,我们暂且搁置;“源于生活”是一个哲学②问题,是在本质上确立道德的形式③;“为了生活”则是一个伦理学问题,是在伦理上确立道德的正当性。这应合了经验哲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特征。下文将循上文所揭示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论争,从这两个学科进行反思。

      二、世界的本质与意义的生成:哲学的反思

      第一,经验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吗?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派》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人指天一人指地: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的本体存在于另一个形式的世界当中;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本质就存在于这个实存的世界当中。经验论和柏拉图思想之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和亚里士多德也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存在在“在”那里,而经验论则认为“是”存在在“我”这里,即“我”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当中。亚里士多德坚持本体的概念,他认为,“本体有两个意义:(1)最终的基质,它不再用于断定其他任何东西;(2)由于是‘这一个’,因而亦是被分离的东西——这一本质乃是每一物的形状或形式”[9]。在第一层意义上,本质与唯理论相似;在第二层意义上来看,本质与事物相关,而与经验无关。所以在本质上,经验论也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