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兆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基本理论;陈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基本理论。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也是关于教育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观点是通过“教劳结合”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及与造就未来社会理想新人相背离的传统观念,全面提高社会生产,消灭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旧的分工以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面临时代的新要求,“教劳结合”应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立场,遵循符合其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的基本原则积极实践。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21)01-0218-12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提出造就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伟大理想,还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实现这一理想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即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下文简称“教劳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核心指向,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原则。因其关涉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劳结合”一直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重要主题,相关研究著述颇丰却又歧见纷呈。究其主因,不外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本身理解上的片面化和基于经典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价值取向与内涵实质,进而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前提,认识“教劳结合”思想的时代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新人的质的规定,也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主导价值取向。全面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实质,是深入准确理解当前教劳结合思想的重要前提,也将有助于教劳结合思想相关讨论的守正出新。

       1.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质的再认识

       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目的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这几乎是中国诸多学者的共识。①然而对于究竟何谓人的全面发展,时至今日仍存在争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多散见于不同时期发表的著作中,由于后人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文本特征的不同认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理解歧义。但是,不论怎样阐释其内涵,都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中寻找依据,而不能主观臆断。

       恩格斯在1845年的《在爱北菲特的演说》中最先提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②的主张。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并且指出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就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③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个人解释为“全新的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④,就是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⑤的人。恩格斯认为,未来新社会为造就“全新的人”创造了条件,它“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⑥。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完整、详细、系统的阐释。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人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是“能够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⑦列宁也对全面发展的人做出了描述,认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⑧。

       诚然,以上论述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却是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的,并不是系统的、全面的论述。事实上,以往人们对这一科学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恰恰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个或者某些具体论述当做全面结论,而忽略系统的、全面的考察所致。从问题导向看。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须弄清楚:第一,谁获得全面发展,是所有人还是仅指一部分人?第二,发展什么,是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素质和能力,还是有所特指?⑨抑或,必须明确两点:一是全面发展的主体是谁,二是什么获得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指参加物质生产过程的劳动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论述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建立在解放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基础之上。随着他们关于资本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的情况下不仅是无益的,甚至还要更坏。既然有产阶级不但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而且全力反对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所以工人阶级就应当单独地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⑩。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逐渐明确共产主义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必须抛弃彻底抽象的人道主义,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取代“人人皆兄弟”,从解放全人类,转向直面在资本主义的现实条件下受剥削、压迫的劳动者,首先解放无产阶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以工人阶级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对象。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在于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之所以强调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因为在当时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劳动能力被分割。劳动能力的分割使得工人的劳动能力与客观劳动条件分离,从而迫使工人为了生存而出卖劳动能力,终身受资本家的奴役和支配,造成了工人对资本家的终身依附。“工人受到这种天命的支配是由于他的劳动能力变成了完全片面的职能,这种片面的职能离开总机构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它完全要依赖于这个总机构。工人本身变成了一个简单的零件。”(11)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片面发展以及被剥削、奴役的命运,根本在于劳动能力被分割。工人要想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必须首先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马克思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2)。对于劳动能力的强调并不是对其他能力(交往能力、消费能力)的否定,也并不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仅仅局限于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就讲过,在以人为生产目的而非仅仅是生产手段的未来社会里,应该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也包括人的享受能力,全面“培养社会人的一切属性”。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恰恰是以承认劳动能力是人的最根本能力为前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