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残疾人的教育增权

作 者:

作者简介:
庞文,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社会政策,E-mail:physonly@163.com,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哈尔滨 150040;于婷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

原文出处:
中国特殊教育

内容提要:

提升能力、激发潜能是增权的核心,也是残疾人教育的最高目标。增权理论与残疾人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作为残疾人教育又一新的指导性理论。要实现残疾人的教育增权,需建立能力本位的教育、重视教育的结果公平、突出残疾人的主体性,同时强化政府职责、加强学校建设、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另外,要完善相关法规,营造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文化氛围。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字号:

      分类号 G760

      1 引言

      平等享有教育、通过教育改进生活质量是残疾人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和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残疾人的教育问题应成为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与相关政策制定的中心议题之一。一系列国际性公约也都明确地将残疾人教育与基本人权、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2006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在21世纪达成的第一个人权公约,其中明确地指出“缔约国确认残疾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应确保在各级教育中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生学习,以便:(1)充分开发残疾人的潜力,培养自尊自重精神,加强对人权、基本自由和人的多样性的尊重;(2)最充分地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3)使所有残疾人能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这一目标和要求所体现出的理念是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涉及到诸如开发残疾人的潜力、发展残疾人的智能和体能、促进残疾人自由参与社会生活等典型的增权取向。作为《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把对公约的承诺变成实际行动。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教育研究的成果不少,尤其是在介绍、引进和本土化西方各种残疾人教育理念和理论方面卓有成效。粗略归纳可发现,我国目前用于指导残疾人教育的各种思想和理论包括:公正平等理念[1]、全纳教育理论[2]、多元智能理论[3]、补偿理论[4]、一体化与正常化思想[5]、回归主流思想与瀑布式特殊教育安置理论[6]等,这些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促进了我国残疾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理论的探索和发展是无止境的,作为现代社会工作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新兴核心概念和精神健康、公共卫生、政治与经济发展、人文服务等实践领域的热门话语[7],增权理论理应被用于残疾人的教育及其他工作中去。综观现有文献,我国学者已将增权理论应用于农民工、妇女、老年人、青少年、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研究和权益保障方面,而针对残疾人的增权研究还刚刚开始。本文力图将增权理念与残疾人教育联系起来,论述残疾人教育与增权实质的内在一致性,并着力分析我国残疾人教育增权的实现机制。

      2 增权视角下的残疾人及其教育观

      2.1 增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实质

      增权(empowerment)也被称为充权、赋权、增能、激发权能等[8],它与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去权(disempowerment)密切相关。这几个概念是增权理论的核心概念。

      增权理论中的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能力,正如平德休斯(Pinderhughes)所言,权力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影响自己生活空间的力量施加影响的能力[9]。它包括个体层面得到某人需要的东西的能力,人际层面影响他人思考、感受、行动或信任的能力,社会层面影响资源分配的能力。权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能力,也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10]。

      无权和权力相对,是指缺乏上述各种能力。正如权力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感受一样,无权既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也是指人们通过一种内化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11]。这种感觉到的无权可以看作是个人与其环境之间连续互动的建构,即习得性的无权感、无助感。由于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产生自卑、指责和贬低自己,并与社会疏离,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

      无权的原因在于去权,即社会中的某些个体或群体的权力被剥夺,或其权力发展受到阻碍和限制。正如康格尔(Conger)等人所言,任何削减成员自我效能和信心的战略即为去权[12]。去权是无权的原因,无权是去权的结果。去权往往发生在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社区层面和组织层面。对于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而言,社会强势群体、社会政策、主流社会文化等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去权,使其陷入无权状态。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厘定,我们认为,增权就是增加权力、提升能力、增强控制感。增权的核心假设是相信每个人即使处于艰难的环境之中也是有潜能的,个体的无权地位和无权感、无力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帮助加以改变。所以,增权不是直接赋予对象以权力,其实质是挖掘或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增权的目标是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个人性或社会性障碍,通过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充分实现弱势群体的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各种歧视、强调案主自决和自我实现。

      2.2 增权视角下的残疾人观

      不同的理论和视角会直接影响社会对待残疾人的观点和态度,例如,供养理论认为对于残疾人,尤其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养起来[13],但这种只关注经济、物质供养而忽视残疾人精神需求和心理适应的做法已被证明是有失偏颇的;又如,问题视角和传统病理模式将关注点集中于残疾人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和困难上[14],不仅造成了社会对残疾人消极、否定的评价,给其贴上了创造不了社会价值、残废而无用的标签,还使众多残疾人自身处于无权、无助的境地,失去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放弃奋斗、自暴自弃。相反,增权视角以一种全新的、积极的观点看待残疾人,有利于残疾人教育和工作的开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