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4)03-0088-09 从广义上全面审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课程存在两种类型,或是两个领域:一是教科书式课程,教科书是指“人手一册的纸质教材”,也称为“书本”、“课本”等,学科课程是其典型代表。这类课程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与班级授课制一起共同为学校系统地、高效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表征;二是与之相对应的非教科书式课程,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程领域,如活动课、劳动课、口头课、影视课、网络课、电子教科书等等。遗憾的是,当前课程研究多专注于前者,对后者尚缺乏应有的关注;学校课程实践中也多把后者当作可有可无的非正式课程而无足重轻,甚至在理念上排之于学校课程之外。这无疑影响了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实施质量。 笔者深感以“有本课程”与“无本课程”称谓上述两类课程,使二者等量齐观,是课程研究的当务之急。现在,国内尚无学者提出“无本课程”这一概念;国外学者多把一些新近出现的课程类型,如e-textbook(电子教科书)、e-book(电子书)等与textbook(教科书)、traditional textbook(传统教科书)、paper textbook(纸质教科书)等相对应,称为non-textbook(非教科书)或non-textbook course(非教科书式课程)。这里non-textbook course应该理解为不用传统的纸质课本的课程。笔者把有本课程界定为“以统一的纸质教科书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班级授课制、纸笔作业和纸笔考试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巩固和考评,以促进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人类间接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校课程类型”;把有本课程之外的其他“不以统一的纸质教科书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课程”称之为无本课程。英语名称分别为:"Textbook Curriculum"和"Non-Textbook Curriculum"。 作为一个崭新的课程研究领域,目前尚无以“无本课程”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教科书及其教学模式的批判和对“教科书”之外的其他课程类型的研究上。可以说,自从教科书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之后就频遭批判,特别是从欧美“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各国教育家和一线教师都对教科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持续的反思、批判与改革。美国学者F.English(英格利希)更是严厉地批评了教科书对公立学校的危害,他认为教科书存在许多缺陷,它既不可能包括人类的所有经验,又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不可能保证永远正确,反而容易使学生盲听偏信。教科书的教学要求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只注重学习肤浅的和表面的知识经验,破坏了学生对世界知识统一图景的认识和理解,促成了学生的平庸和漠然。更糟糕的是,教科书已经成为教师让学生服从和强求一律的手段,它无法体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为,教科书是建立在班级集体教学制的基础上的,它使不同学生在同一起点起步并停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真如“普罗克拉斯提斯床”一样,使优秀学生感到重复的厌烦,使落伍者感到无望。教师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既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自己的创造性和进取心。因此,教科书已经退步为教育博物馆中的遗物,应当抛弃。[1]与此同时,在对教科书及其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各种“非教科书式”的课程类型纷纷呈现,如活动课、劳动课、口头课、影视课、网络课、电子教科书等(当然,有些课程类型比教科书出现的还要早,如原始社会的言传身教)。而对于这类课程的研究,因类别参差不齐:某些课程的研究已是成果累累,如网络课程(online courses)研究。笔者以“网络课程(online courses)”为搜索对象进行全文搜索,在中国知网上搜到各类研究成果9515项,其中硕博论文1041篇;在外文数据库的国道数据中搜到英文研究成果2096项。如法搜索,“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的中英文研究成果分别是3296项和573项;而“口头课程”则鲜有问津者,近百年来几乎无研究成果出现。 本文拟开启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对无本课程进行初步探讨。投石之作,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无本课程的类型 从广义上说,学习内容和其组织形式就是课程,它以有无统一的纸质教科书为参照,又可划分为“有本课程”与“无本课程”。概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景,无本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师本课程 教师既是活的知识载体,又是专业的知识传授者,可以说教师是最早、最根本的活课程。在原始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其活动的展开主要是人们在共同参与的劳动和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方式实现的。其中,既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又包括社会行为规范、祭祀、庆典等精神方面。这一时期的教育是有内容没有“课本”的教育,可谓是无本课程时代。知识的载体和传授方式主要是人,传授者本身便是课程,也是最根本的课程。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教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是一本本各异的综合性质的教科书,是“师本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纸质教科书更直接、更鲜活、更深刻、更全面、更久远,而“名师出高徒”、“师傅无能弟子弱”、“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等就是对此的鲜明写照。换言之,“真正的教育必须追随知识渊博、思想深刻、道德高尚的‘导师’来实现(柏拉图的亲身经历),只有这类‘导师’才能带来真正高贵的知识与教养,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2] 因此,教师是课程,是永恒的课程,是根本的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复制和超越的“师本课程”。 2.口头课程 “口头课程”是美国对没有教材的课程的称谓,是无本课程的一种类型。1895年,美国“十五人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调查报告中[3],建议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无教材的算术口头教学课和地理口语课;一至四年级开设无教材的英语语法口语课和作文课;一至八年级开设无教材的普通历史口头教学课和口头体育课等。这种类型的无本课程一方面能有效地突破小学生年级阅读能力的限制,扩大学习的范围,如一至二年级的地理口语课、算数口头教学课和一至八年级的普通历史口头教学课;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学科特点,例如体育课不用教材,更有利于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学。我国也有类似的课程类型,不过我们不称之为口头课程,如过去小学普遍存在的故事课(故事会)、体育课和舞蹈课等,通常也不编写统一的教科书,一般只编写教师教学用书等。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它源于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对传统学科课程弊端的批判,开始试验于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活动课程因其侧重点不同又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经验本位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等,其中“随机课程”即强调无固定教材。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当中活动课的类型很多,既有与学校学科相关的活动课程,如各种学科兴趣小组和作为学科教学手段的活动课,也有独立于学科之外的活动课程,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报告会、参观、运动会、远足、班团队活动、各种节庆活动、升旗仪式、清明祭扫、晨会、科技文体活动等。这些活动,从空间来说,可以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从参与范围来说,可以分为全校的、年级的、班级的等。活动课程多在室外进行,也有的在班内实施,如班级联欢会等。活动课程的开发者一般是学校、教师或学生等。学生参与此类活动课程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对于独立于学科学习之外的活动课,每一次活动都像一个节日,学生是满怀激情地准备、兴高采烈地参与、回味无穷地谈论。可以说,活动课对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特长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