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失败让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性,课程改革政策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趋后倾向”时期,即政策的执行与评价、政策的调整与终止阶段。从那时开始,课程改革政策评价就同课程改革政策实施一起,频繁地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然而,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政策评价更多地作为政策实施的附属物出现,评价活动作为一种程序性存在的行政意义甚至超越了评价结果使用的发展性意义,政策评价难以令人信服和缺少实用性的缺陷,也阻碍了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发展。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要从真正意义上发挥评价改进改革实践的教育性意义,就必须使评价走出作为单纯的行政性程序或政治性控制的桎梏,解放我们对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认识,重建评价活动的基本规范,进而重组我国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实践。 一、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属性再认识 1.从聚焦结果走向兼顾全程 传统的观点认为课程改革政策评价是对一项已经实施的改革政策的事后评估,是发生在政策实施之后的必要程序,即课程改革实施一定阶段后对政策的质量与水平进行评价,决定是否继续运行、持续或修订政策,也就是将评价的重心放在政策执行的结果上。实际上,南格尔(Stuart S.Nagel)等人早在《政策研究百科全书》中就指出,政策评价的范围应从对政策执行后的后果评价扩展到对政策方案、政策执行和政策执行后评价的全过程,即包括对课程政策本身的评价、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实施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结果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评价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政策实践转化的一种辅助性力量,贯穿于课程改革政策运作的各个阶段,而不是某种按部就班的特定程序,更不仅仅发生在政策实施之后。 2.从政府行为走向专业行为 由于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更多地涉及政府参与,因此,一般将政策评价视为政府行为,是相关政府机构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说明、监察、批评、量度和分析。而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存在的政策评价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们对于其政治取向的质疑,其作为某种政治控制的存在或作为标明特定政府主张或舆论导向的存在或作为营造积极公共关系与形象的存在,都会影响政策评价的可信度与可用性。因此,从国际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多地政策评价活动都要求学术性专业团体或第三方地介入,更多地强调评价活动的专业性而非行政性,严格杜绝虚拟性评价,①通过确保评价活动的专业性和程序上的正义来维护政策评价活动的实质价值。换句话说,对政策评价活动的考虑应更多地聚焦于其作为一种专业技术活动的属性,而不是将其降低为一般的经验性判断或具有特定目的指向的政治工具。 3.从价值判定走向学习过程 一般而言,政策评价活动不仅要“对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各因素”[1]进行客观性陈述,还要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和优点进行系统的考察”,[2]并最终做出好坏、优劣、成功或失败等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结论。政策评价的这种价值判定的属性,很容易让人们将评价看作是一种终结性判定,对改革政策形成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二元观点,对政策的实际运作造成消极影响。从当前国际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发展趋势来看,政策评价亟须从一种简单地价值判定转变为一个教育性过程。也就是说,政策评价活动的重要性应“从评价所能获得的直接结论转为评价过程所生成的教育性过程(educational process)”,“政策评价是政策主体的反复的主动学习过程,意在发现政策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3]也就是说,政策评价的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政策的正误、好坏或成败,关键在于理解政策评价作为内在于课程改革过程的一种内部活动,其本质是对课程改革政策加深理解和学习的过程。 从教育性的视角来理解政策评价活动,我们会更多地通过评价来寻找解决一般性政策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特定的评价结论:如哪些政策运作策略在特定情境中更为有效,哪些政策主张在政策运作过程中能获得更多地支持?除此以外,作为政策学习过程的政策评价还会进一步探究政策运作中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性矛盾,以更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政策运作中的各种积极和消极、预期与非预期的政策影响,而非止步于特定评定结果的获得。也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性的政策评价,我们才可能真正有意识地专注于政策评价活动本身以及政策评价的过程,引导和改进政策实践,实现对政策运作的调控与优化。 4.从线性的确定性活动走向复杂的情境关联活动 传统的观点认为,政策评价是对政策期望达成的系统目标的经验检验,检验的结果在于形成一系列的确定性结论,作为判断政策继续、终止或调整的依据。在这样的工作逻辑中,政策的形成、实施与评价都遵循着严格的先后程序,评价的结果也总是简单而确定的,而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有明晰的线性关联。然而,评价对确定性关系或结论的追求不应成为取消政策评价活动本身复杂性的理由。课程改革政策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和意见表达的结果,是人们关于当下课程领域亟须解决问题的概念化认识和价值认定,它必然牵涉不同参与主体的主观状态,并同具体而复杂的改革情境相关联,这是课程改革政策评价无法抽离的现实,也是评价活动必须首先还原的分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