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临界点的研究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志厚,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广州 510631);刘兴然,广东茂名学院文法学院教育心理教研室讲师。(茂名 525000)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教学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与教学理论上的许多争议,大多来自对知识转化规律认识的盲点而成,其中对教学临界点的研究不足是原因之一。教学临界点是一种教学活动到了一定量的界限就会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关键之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所施加的影响到什么程度才能引起量的质变或水平上的提升,这是一个难题。但这个难题的解决,不仅从新的角度对解开各科教学为何事倍功半之谜有所帮助,而且从理论上澄清对教学有效性的困惑有所启示,还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增添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领域。从知识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教学临界点现象又是一种新的视角。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8)09-0044-04

      尽管社会上一直在声讨和批判应试教育,但总阻挡不住一些学校将应试教育进行到底的决心。可能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取代它的、更为公平有效优质的教学模式,虽然不少人认为必须用素质教育取而代之,但总见不到一种大家公认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诞生。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把一些关键的教学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始终找不到彻底解决问题的良方。而教学临界点问题的研究,可能会对发现或找到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帮助。

      一、教学临界点研究是杠开教学实践问题之锁的一把钥匙

      教学临界点是一种教学活动或教育影响到了一定量的界限就会使教学活动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又可以是群体)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点。比如儿童的汉语认字量达到3000字左右,并掌握了一定量的基本句型之后,是不是就基本上能够流畅地进行阅读?小学生经过一定数量实物、图形的辨认及其符号的对应联系及练习之后,特别是乘法九九表理解记熟之后,他们是不是就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学习者经过一定量的临摹或声乐的训练之后,是不是就能够熟练地绘画或演唱?等等。也许在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心目中,他们知道学生的练习量大概是多少就会产生认识上或技能上质的变化、水平上的提高。但是让教师们真正把自己施加的影响量和对学生学习产生多大的作用或变化(包括认知、情感、精神和学习行为等方面)探究清楚,并把这种作用或变化在哪些因子的介入下会出现什么改变等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恐怕还为数不多。这就是教学临界点的研究,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研究。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因为中小学甚至大学,凡是涉及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规范,必定会有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些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定,实际上就意味着这部分内容需要更多的教学量才能理解、记住和掌握,才能深入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或掌握关键的技能,以致认识该学科的结构和学习或研究的方法。

      但是,究竟需要多少学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真正意识或感悟到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真正发挥这门学科对学生相关素养的培养功能?教师一定的教学量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引起他们多大程度的学习?这恐怕不是每个任课教师所能说得清楚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虽然知其然,但未必知其所以然,还可能没有觉察出其未尽然。因此,当你问这些教师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究竟真正需要多少学时,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学时,是否学生用了这些时间学习的话,就能达到这门课程的目标?为什么?这门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哪些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设置这门课程的价值仅仅如此吗?我想可能教师们未必都能说得上来。比如,如果说儿童掌握3000个汉字基本上可以流畅地进行一般中文材料的阅读,那么为什么他们掌握了3000个英语词汇之后就不一定能够流利地阅读英文读物呢?等等。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虽然对其目标、内容、教材、设计、方法和评价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这只是提供给教师的参考标准。也许有些教师认为按照这些标准或计划进行教学就可以有所交代了。但是当不少教师在按照这些要求和课时进行授课的时候,他们忽然发现他们根本就无法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或者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发现,他们学生的成绩处于下风。这是为什么?可能正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才会不断要求学校增加自己这门课程的课时,不顾学生白天上了六、七节课的身心疲惫,晚上仍加班加点地给学生补课。有些教师明知这是好心做坏事的行为,但不这样做他们于心不安。也许他们很少会进一步思考:学生应该接受多少信息量,会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知识;这些知识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转化为能力;过多的信息量和练习量会对学生的情绪和生理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其实,研究教学临界点问题就是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量在什么状态下会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能是认知上质的提升或飞跃,又可能是情感上或信念上质的变化和每个学生学习习惯上的养成。比如,英语教师希望学生学习英语要增加语言信息的入眼量、入耳量和输出量,实际上就是希望这一定量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语言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够产生质的变化,即促使学生超越学习的临界点。可是许多教师并不知道究竟多少的学习量才是合适的,每天30分钟、1小时还是3小时、5小时……因此,同样一节相同课文的英语课,有的教师只教2个英语生词,而有的教师则教40个英语生词。如果我们把教学临界点问题研究清楚,那么这些教师就能够预先估计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多大、学习的临界点在哪儿、可以怎样施加教学的影响、施加的程度多大以促进学习临界点的出现和质变的产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成效,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教师工作焦虑和倦怠的问题。

      因此,教学临界点问题的研究,是要针对学生学习量所产生的质变临界状态进行探索,然后施加足够的教学影响量促使学生学习朝向预期目标实现的状态产生质变的一种研究。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了,也许师生心中无数的、盲目的、题海战术式应试训练状况就会大为减少,同时也会促使教师们思考和探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教学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教学临界点研究是一项具有价值的教学理论课题

      临界点研究在数学、自然科学,尤其是工程学等领域非常普遍,这些学科不仅研究临界点,而且还研究临界现象、临界状态、临界域等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实际上临界点现象也同样大量地存在于社会、教育、教学等领域。也许教学问题是一种复杂、动态、非线性的问题,是一个难以直接用自然科学适用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研究的领域。正因为教学的随机性、非线性、自为性等特点的存在,因此会给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可是,越是复杂动态的问题,越有研究的价值。解释或解决好这一问题,相信会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的解决,如从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说,该问题可以牵涉到具体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略的选用以及评价技巧的使用等问题。

      有些教学临界点的现象,我们可以从经验上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好,学习一门新的学科也罢,总会沿着先慢后快、先少后多、先简后繁这样一种方式,逐渐“滚雪球”式地加速发展,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呢?能不能从理论上或研究上解释或解决其中科学的道理呢?这个快慢、多少、简繁的程度如何才能准确地计算出来呢?又有多少因素可以干预其变化或变化的轨迹呢?这些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生活中有二十天等于一天的时候,也有一天等于二十天的时候”这样的话会得到人们的意会和认同。这说明有时候在学习上会经历长时间积累之后仍百思不解,但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而这关键的一天所取得效果远胜于以前学习的日子,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学习的“时间质变临界点”。同样,值得我们研究的方面还有学习的“空间质变临界点”、教学的“群体质变临界点”、教学的“影响程度质变临界点”等等。而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自然也就为教师提供了有效教学的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