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然而,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要被整个社会所认同还需一个很长的过程,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理想的实践模式和系统,则更需要做许多扎实的工作。诸如努力推动素质教育由价值形态向实践形态发展,认真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条件保障体系等。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应坚持在“三个面向”的思想指导下进行。 一、素质教育由价值形态发展到实践形态,是“三个面向”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科学含义指的是提高人的基本修养程度和质量水平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首先表现为“两全”,亦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走上人生道路后能获得成功;其次表现为“一基本”,亦即强调提高人的基本修养程度和质量水平,不是眼睛只盯着少数的“优秀”和要求所有的人都优秀。正因如此,素质教育体系的发展才有着重大的意义。其政治意义在于能充分尊重全体受教育者的平等受教育权,为发展和扩大受教育者的平等受教育权开辟了广阔的实在的前景。其经济意义则更为显然。我国目前在校学生约1.9亿人,而初中毕业能升入普高以及进而能升入大学和接受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的约2千万人,“应试教育”的模式,一切围绕着“升学”,充其量只顾及了两千万,经济效益之低显而易见。而素质教育则着眼于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修养程度和质量水平,因而不仅仅是抓住了2千万,而是顾及了1.9亿,其经济意义自不待言。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题词,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作的精辟论断和纲领性指示,它深刻地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突出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而素质教育的发展正是适应了“三个面向”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纲要》同时指出:“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的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我们的国家将逐步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一切都必须由高素质的人去实现,而人的良好素质是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才得以提高的。因此,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而教育的“三个面向”则必定要求加速构建素质教育的理想的实践模式和系统。 加速构建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和系统,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不适应是多方面的。这种教育模式,片面看待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把考试当成教育过程的杠杆,甚而当成教育的目的,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尺度,只注重少数的所谓“尖子”学生而忽视大部分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兴趣、才能的发挥,强调严格要求,强调背诵、模仿、大作业量、加班加点。而素质教育则不以目前的升学或就业为自己的直接目标,当然素质教育并不反对考试和升学率,但反对单纯的考试手段,更反对把考试当成目的,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基础学力”的培养,注重个性差异,并且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注重创新性。因而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我们应努力让全社会都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三个面向”的必然要求,并努力推动素质教育由价值形态向实践形态的发展,尽速构建并完善素质教育的理想的实践模式和系统,以加快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加快适应和促进全体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体系的建立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和系统建设的前提 教育目标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人们事先设计好的关于教育活动的结果(教育的总目标即为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体现了教育活动意向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阶段性和终结性的统一。它总是反映人们关于教育的价值观念,规定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的发展结果,指导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向、激励、调节的作用。科学的教育目标必然反映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社会的客观需要并强调一定的客观条件,揭示着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构建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和系统,则必先建立素质教育的科学的目标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其目标设计和实施表现出诸多的非科学性,如片面强调远景目标、终结性目标而不讲阶段性目标、不讲中期和近期目标,忽视人的主体以及主体的价值选择,把社会的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立起来,从而使得教育目标带有高度统一的性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鉴于此,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应体现出类别和层次,既要有整体性的要求,同时也能用一系列的指标来体现和表示,并且指标的设计要能符合有效、可测、可比、正交、可行的要求,从而使得素质教育的目标具体化、行为化和操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