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批评:课程研究的一个盲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志远,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现为西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后。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课程批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在我国课程研究中缺乏对课程批评的关注,虽然,尤其是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课程问题的争论不断涌现,可由于缺乏课程批评的理论和知识,在课程争论过程中频繁出现失范现象,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为此加强课程批评的研究,使其在课程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趋势。加强课程批评的研究,关注、研究课程批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把握其研究的主题和问题域;要分析课程批评本身所反映的课程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互动变化;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批评研究范式、涌现一批优秀的批评专家和批评共同体;对课程批评的回应要采取合适的行动策略;重视运用科学和人文的研究方法探索课程批评的目标、标准、机制和手段。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世界和我国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时期,不断对课程进行分析、评判、纠正、发展,已在理论乃至实践领域成为亟待深入思索的问题。应该说,在课程研究领域中已存在着课程批评这一事实,但课程批评作为一个课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课程运作过程中的一环,已成为人们忽略的因素。因此,尽管我们无意建设一门课程批评的专门学科,但把它作为课程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内容,其价值和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一、课程批评:一个亟待研究的课程理论视域

      从课程理论层面来看,提出课程批评有什么理论价值和意义?能够回答哪些理论问题?有无理论基础?

      课程批评是课程整体运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理解何谓课程批评,首先有必要对“批评”这个词语进行词源考释。从直接的词义上来看,“批评”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具体来说,“批评”的语义学解释主要有如下几种: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是这样定义的:“指出优缺点;评论好坏;文艺批评。”[1] 2.《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批评:(1)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判定是非优劣。(2)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2] 3.《辞海》(合订本)是这样来诠释的:“对于事物加以剖析,并评定其是非优劣也。就其所取之态度方法,可分印象批评、鉴赏批评、比较批评、解释批评等。”[3] “批评”在希腊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法语中分别是:krites.kritik.criticism.critica.la cridque,它们都是“判断”、“辨析”、“论定”、“裁判”的意思。由此可知,课程批评就是对课程现象及其课程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比较、评价。

      那么在这里存在着如何理解课程批评与课程评价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课程批评与课程评价是否一样呢?我们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先看评价:对评价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观点:“一是将评价定义为‘与活动目标或方案的一致性程度’。二是将评价界定为‘对事件、事物或活动的价值追问’。三是将评价定义为‘是否选择某目标或方案而进行的信息搜索过程,上述三种评价定义,都隐含着评价主体的某种价值判断。”[4] 在我国,大体一致的看法是,“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从本质上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价值是评价的实质做出决定是评价的核心。”[5]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对事物及其属性做出价值判断。可见,二者是不同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究的重点不同。课程批评的核心目的在于寻求课程基本理论的发展,课程知识的扩展;而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对课程现象和问题深刻理解之后,指导有关方面或人士的行为。此外,课程评价的结果还须对教育行政主管机构、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和社会负责;课程批评一般则无此“额外的要求。”其次,处理的结果不同。课程批评者的主旨在于识别各种课程现象和问题的特征,其最理想的研究成果也不过是在广泛的课程现象和问题中建构普遍的原理和原则。而课程评价者的探讨重心却在于对特殊课程问题的解决,他们无意对其他现象或问题做出综合,也无意作比较研究,而是就事论事地解决课程问题,厘定新的课程政策。第三,探讨的任务不同。课程评价者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课程计划或问题的价值,协助执策者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而课程批评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只追求教育科学的真理,并无对其所有的发现作价值批判的意图。第四,课程评价的范围比较广泛,却受到时空的限制;而课程批评的范围尽管比较狭小,却不受时空的约束。第五,课程批评者可依据个人的特别兴趣与爱好,选择适当的方法,就某种课程问题或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作精深的专门研究;而课程评价者却不能仅凭个人的意愿行事。第六,课程批评的目的重在确定比较对象,即课程工作或活动中的人和事的优劣程度;而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对课程工作、活动及其人员和对象的优劣的比较,更本质的是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第七,在标准方面,课程批评也依据一定的条例和准则、标准,但其多为批评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和上级权力要求或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定,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而课程评价的标准是以科学方法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对评价对象的规定。在方法方面,课程批评主要是依据经验而定,而课程评价是多种科学手段技术的综合运用。

      另外,课程批评的研究已有明晰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批判范式理论为课程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批判范式”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并迅速被众多研究者所接受的“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宗旨就是批判,既批判现存的社会制度,也批判现实中的各种文化、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挑战和质疑。它企图激发那些有抱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再反思一下他们所珍爱的假设和思考方式。“批判范式”从反对将自然科学技术定向(实证主义)作为判断所有知识形式的合法性的唯一标准入手,对课程研究领域中的学科、知识、研究方法、权威、权力等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了“传统性的颠覆”和批判,特别是对科学主义的“价值无涉”的批判对于课程研究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批判范式”认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范式,是由他的情感投入、教育及其体验来决定,而不是由理性的、中立的评价和选择来判定。从而对课程批评在对象确立、方法选择、价值关注甚至是对课程实践的关注、思考等方面给予了极赋启发意义的研究思维转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