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研究的两种取向 关于“学科”这个概念,据《辞海》解释,其基本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历史学、教育学等;二是指教学科目,即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普通中小学的政治、语文、数学、外国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1]。本研究取其第一种含义,即“学科”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那么“教育技术学学科”指的则是作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学科研究”指的则是研究主体构建、研讨学科的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的研究活动。 学科研究有两种取向,即“体系取向”和“问题取向”。“体系取向”主张学科要拥有自己独有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体系,每门学科的研究都把建构一套严密而完整的体系作为自己研究的任务。“体系取向”更多地关注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完整性和包容性,具体言之,就是在研究工作中,无论是研究课题的确定还是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主要是以学科自身的需要为出发点,都主要是为了学科自身的建设[2]。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基于“体系取向”的研究可构建出严谨而具有弹性的学科体系,“逻辑演绎”是其主要方法。完备的学科体系无疑是学科成熟的表现,也是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体系取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然而,“体系取向”却容易产生以下问题。第一,“体系取向”容易导致研究主体为了构建体系,仅仅从学科的知识体系考察学科发展,轻视或忽略学科发展的客观前提和现实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学科建设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并且,在“体系先行”模式下确立起来的学科,有偏向于纯理论研究的倾向,思维的触角很难伸向丰富的实践,缺乏鲜活性和时代感[3]。第二,学科是某领域的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以丰厚的领域知识及建立起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体系取向”希冀演绎一套独特的概念范畴和知识系统,以标志其学科价值,但这以学科丰盈的知识元素基础为前提。对于缺乏足够知识储备的学科,一味地追求完备学科体系的构建,有“拔苗助长”之嫌,而藉此建立的学科大厦则根基不牢。第三,当体系建构逐渐形成一种范式时,它或将对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产生一种规训,在此规训作用下,很可能逐渐产生一种为体系而体系,忽视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把体系当做学科建设的全部的“集体意识”,从而忽略了学科体系之外的世界,也忽略了构建学科体系的最终目的,久而久之,这种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经院习气,反而成为阻碍学科发展与创新的消极力量[4]。 针对“体系取向”研究的缺点,有研究者指出:“体系意识指导学科建设并不是一条行之有效和十分合理的途径,我们应当改变过去单纯以学科自身的需要作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以学科逻辑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作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的做法,寻求一种更为开放、更有助于学科建设的研究模式。”[5]这种模式就是“问题取向”的研究模式。 “问题取向”又称为“实用主义取向”,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和体系的建构,也不是建立新的学科,而在于增进、深化和拓展对特定问题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对该问题的了解、评价,有助于对该问题及同类问题的解决[6]。“问题取向”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研究体系”。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7]。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感言,“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终止。”可以说,科学进步是由问题推动的,是在问题导向下实现的。问题是贯穿科学研究的主线,是真正的核心和灵魂[8]。刘大椿也曾指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它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的生命力将随之枯竭[9]。另外,问题研究还有利于推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在“问题取向”研究模式下,由于问题域比较广泛,可能要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联系,必然要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入和众多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个角度讲,问题研究有利于推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而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往往是推动学科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然,问题的范围非常丰富,其来源既可以是实践中的问题,也可以是理论中的问题;既可以是重大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也可以是具体、微观的问题。不管撷取什么性质的问题,其研究的旨趣都在于增进、深化和拓展对问题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对该问题的了解、评价,并有助于对该问题的解决[10]。本质上讲,“问题取向”与“体系取向”并非是完全不兼容的关系,问题研究为体系研究积累学科知识素材,可保持学科研究的鲜活性、实践性,可创新、丰富学科研究方法,它在以另外一种方式为建构理论系统的大厦增砖添瓦,与“体系取向”殊途同归。 不过,“问题取向”并非尽善尽美,事实上,它也有不足之处。如有学者指出,“问题取向”作为对学科“体系取向”的一种反动,是一种近乎“操作主义”的研究信念。由于“问题”参差不齐且具有分散性,问题研究容易缺乏“深刻性和建设性”[11],在系统性方面也有欠缺。也有学者指出,如果一味追随问题,我们则有可能被现象所牵制,成为“迷途的羔羊”[12]。另外,若只进行问题研究,缺乏体系研究,则只能得到某方面的零星知识,无法形成理论体系,知识的传承也将成为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