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边界论及其实践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世敏(1966-)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主任科员,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学校德育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江苏 南京 邮编 210024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在德育领域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界和实践界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遵循着不同的话语操作方式。为了使两者有机联结,学校德育边界论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德育边界论有三个界面:作为工作界面的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界面上的学校德育;作为超教育界面上的学校德育。德育边界论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1)12-0037-04

      在哲学意义上,理论与实践是一物两面、相互对应、互生共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身并不成为问题。从理论一方讲,教育理论不同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其实践品格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之间特别的亲密联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构成教育理论领域的一个基础课题,人们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或明确预设,或自以为是,总归无法回避这一前提,同时,很多理论问题也总要回到这一关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或解释。从实践一方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实践,理由不言自明。但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倍受人们关注,两者互不适应或相互脱节的议论已成为眼下教育界的焦点话题之一,表现在德育领域更显突出。从人们的讨论来看,教育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原因及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客观的起因,在于理论界和实践界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遵循着不同的话语操作方式,如对待“如何认识德育”一问,理论话语关注对“概念”的剖析,实践话语重在对“组成”的把握。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试图超出以上两类话语系统或谓在“中介话语”的层面上,提出德育“边界”一说,作为对教育理论界种种议论的一个回应,更作为对推进学校德育实践的适切参与。

      一、学校德育边界“为何”

      所谓“中介话语”是指介于理论“学术话语”和实践“经验话语”之间的一种话语系统,其任务是谋求两者的有机联结,或对实践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理论阐释,或对理论领域中的问题进行实践存在的把握。(注:本文主要集中在“对实践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立论,学术界关于德育实体研究,可以看作是在“对理论领域中的问题进行实践存在把握”层面上的研究。)德育边界的提出正是基于德育实践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事实:在笔者看来,许多实际工作者对德育的理解是比较含混的,常常分不清德育的边界。当然,不少理论工作者也难说都已形成了对德育的实在把握,各种理论著述中经常出现前后所指不一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学术水准。实际工作者从事具体的德育工作诸如开展德育活动、进行班级管理、从事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对“德育”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一理解的获得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来自德育理论,二源于政策文件。从实际情形看,可能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后者,所谓“文件上怎么讲的,我们就怎么做。”这两个来源的一方或双方是否自然给出关于学校德育的一个明确边界呢?

      从第一个来源来看。首先,实践工作者对理论界的争论不感兴趣。德育学(原理)对德育概念的揭示有着各种不同的见解,彼此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在学术界十分正常,也是必然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多种规定性,不同的观点正是从多方面对同一事物本质的揭示。实际工作者对此却没有同样的热情,他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贯的和清晰的结论性的界说,所以不能满足。其次,德育理论研究的倾向人为隔绝了实践工作者的视野。理论界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即大多不把生动的德育实践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过度”地依据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不断演绎着德育概念及德育的有关原理,以为只有这样,才是有“学问”的、“学术”的或“理论性”的,致使学校德育理论长期落入经院派“旁门”。面对这一情形,实践工作者也只能“望”理论之“洋”而“兴叹”,所以很难满足。第三,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解释又使实践工作者无法深刻地把握。这一解释是:德育即政治、理想、道德、心理教育的总称。这实际上是一个外延式的概念。结果,虽然找到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却引来更多的困惑。比如,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之间是何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教育是如何对应的?实践中的具体工作哪些属于政治方面的,哪些属于思想方面的,哪些属于道德、心理方面的?等等。理论界对此并不十分关注,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又解释乏力。(注: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10页)指出:“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道德教育指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教育指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方面的教育。目前我们对三者各自的特殊性研究不够,对其认识尚不充分,一般德育原理教材未将三者作严格区分。”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109、110页)指出:“从内容上说,要把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处于基础性层次上;法纪教育处于较高的基础性层次上;政治教育处于高层次上;而科学世界观教育则处于最高层次上”。)理论的分析并没有针对实际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其应用价值十分有限,所以不足以满足。

      从第二个来源来看。教育部1998年4月颁发实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定,是我国建国以来关于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法规性文件。《规程》所及德育,也明确提出了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四个方面,并把“两课”教学、常规工作以及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方面。对于前四个方面,同样存在着以上分析的困惑。最近,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又把学校德育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几个方面,这两种分类又是什么关系?就后三个方面,倒是给我们划定德育边界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指向,但这些工作是否就是学校德育的全部,与政治、思想、心理、道德是何关系,仍然使人困惑不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