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奖励出身制,是科举制废除前后,清政府为鼓励新式学堂发展,衔接从旧学至新学过渡的重要措施。作为清季制度变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当时的社会舆论对此褒贬不一,前人研究亦毁誉参半。既往学术界的关注多集中于新教育本身及学制变化上,并出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① 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从学术奖励制度转变的新视角,对清季科举停废后之学堂奖励出身制加以探讨,在考察清季学堂奖励出身之制度设计与具体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科举与学堂在性质及功能上的差异,揭示“学堂与仕进混合”、“抡才与育才并一”之制度设计的内在冲突,进而说明从传统科名奖励制经过清季学堂奖励出身制之过渡,而转向现代学术奖励制度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一、奖励学堂出身制之设计 古代中国之学术奖励办法,是授予学术优秀者以较高官位,即所谓“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使传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有了制度性保障。学者是否优秀之标准,并不仅仅在于学术贡献之大小,更在于能否通过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故通过科举考试并获得优秀者,遂被朝廷授予进士、举人、秀才等门第出身,给予大小不一的“官衔”以示奖励,从而享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特权。从这种意义上说,科举制实乃对“学优”者给予奖励的制度。这种奖励出身制远比物质性之奖金及名誉上之褒奖更重要,故对传统读书人的影响更大。但随着清季新式学堂的兴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天下士子,舍学堂一途,别无进身之阶”的新局面。科举考试停止后,如何对兴办学堂及研习新学者给予奖励,便提到了日程上。 对研习新学及兴办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在戊戌时期便开始酝酿。康有为在《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中,较早提出了给予翻译日本书籍者奖励“出身”之建议:“窃计中国人多,最重科第,退以荣于乡,进仕于朝,其额至窄,其得至难也。诸生有视科第得失为性命者,仅以策论取之,亦奚益哉?臣愚请下令,士人能译日本书者,皆大赉之。若童生译日本书一种五万字以上者,若试者学论通者,给附生。附生、增生译日本书三万字以上者试论通,皆给廪生,廪生则给贡生。凡诸生译日本书过十万字以上者,试其学论通者给举人。举人给进士,进士给翰林,庶官皆晋一秩。”② 随后,刘坤一、张之洞在《奏请提倡农学和译书折》中亦提出:“请明谕各省举贡生员,如有能译出外国有用之书者,呈由京外大臣奏闻,从优奖以实官。或奖以从优虚衔,发交各省刊行。”③ 这显然是利用传统社会对“科名”出身的崇敬心理,来鼓励士人对新学之翻译与研习。 1896年6月,管理官书局大臣孙家鼐进呈《开办京师大学堂折》,提出六项开办要事,其中最后一项即为“出身宜推广”。他认为:“中国素重科目,不宽予以出身之路,终不能鼓舞人才。”④ 故建议特辟立科、派差、分教三途以资奖励。京师大学堂筹办时拟定之《京师大学堂章程》第四章“学成出身例”,明确提出“由大学卒业、领有文凭者作为进士,引见授官”设想⑤,实为“奖励学堂出身制”之肇端。1898年7月,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云:“本年正月初七日上谕,已有各省学堂经济科举人、经济科贡士各名号。今拟通饬各省,上自省会,下及府州县,皆须一年内设立学堂,府州县谓之小学,省会谓之中学,京师谓之大学。由小学卒业,领有文凭者,作为经济生员,升入中学;由中学卒业,领有文凭者,作为举人,升入大学;由大学卒业,领有文凭者,作为进士,引见授官。既得举人者,可以充各处学堂教习之职;既得进士者,就其专门,各因所长授以职事,以佐新政。惟录用之愈广,斯成就之益多。”故京师大学堂学生当授予“进士”出身:“京师大学堂,多有已经授职之人员,其卒业后应如何破格擢用之处,出自圣裁。其各省中学堂生,如有已经中式举人者,其卒业升入大学堂之时,亦即可作为进士,与大学堂中已经授职之人员,一体相待。”既然大学堂学生授予“进士”出身,那么大学堂教习亦当给予相应出身奖励:“学生既有出身,教习亦宜奖励。今拟自京师大学堂分教习,及各省学堂总教习,其实心教授,著有成效,确有凭证者,皆三年一保举。原系生监者,赏给举人。原系举人者,赏给进士,引见授职。原系有职人员者,从异常劳绩保举之例,以为尽心善诱者劝。⑥ 1898年8月,孙家鼐在《奏陈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疏》中,具体设计了奖励学堂出身办法:“凡学堂肄业之人,其已经授职者,由管学大臣出具考语,各就所长,请旨优奖。其作为进士之学生,亦由管学大臣严格品学请旨录用。拟采湖北巡抚谭继洵之议,学政治者归吏部,学商务矿务者归户部,学法律者归刑部,学兵制者归兵部及水陆军营,学制造者归工部及各制造局,学语言文字公法者归总理衙门及使馆参随,终身迁转,不出原衙门,俾所学与所用相符,冀收实效。”其复云:“学成出身名器宜慎也。查原奏小学、中学、大学堂肄业人员,卒业领凭递升,作为生员、举人、进士。在国家鼓励人才,原不惜破格之奖,然冒滥情弊,亦不可不防,似宜于鼓励之中仍示限制。应如何严定额数,与认真考核之处,应照原奏,会同总理衙门、礼部详拟请旨。”⑦ 随后,京师大学堂依照《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复办。该章程有关“进士出身”获得之条件规定:“大学堂分科卒业生,由本学堂教习考过后,再由管学大臣复考如格,带领引见,候旨赏给进士。”⑧ 由京师大学堂请准授予之“进士”头衔,大致相当于西方近代大学之“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