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

作 者:
王陆 

作者简介:
王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当代教师教育

内容提要:

在历史已经经历了四次信息革命后,教育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历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新的教育研究技术及新的技术工具不断涌现。教育研究中的跨学科性与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鲜明特征。作者在文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思维方式现代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手段信息化和物化技术工具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9-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08)02-0082-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向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教育研究方法也在经历着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历程。从人类对信息的传递、贮存以及使用上看,历史上已经历了四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革命: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

      第三次信息革命:电讯技术,包括电报、电活、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的出现;

      第四次信息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制与应用。[1]

      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一样,教育研究也一直受到缺乏方法性技术或技术性方法的困扰与限制。钟以俊指出:虽然教育研究中初级层次上技术的借鉴与运用由来已久,并在教育测量和教育统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使用这样一些具体的简单技术对实现教育研究科学化来说尚不尽如人意。[2]从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丰富来看,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技术基础的核心就是要在研究工作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

      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横断科学方法中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即“三论”的创立。“三论”对建立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教育研究思维方式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

      第一,整体性认识。教育研究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研究者应该持有整体性思维方式,即把教育研究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其内在的方面、要素及关系;还要认识到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的相互关系,把这个问题看作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有从系统出发的分析方法和价值标准。在教育研究中,整体性认识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看待研究问题。

      第二,有序性认识。以生物的进化过程为例,在系统论看来就是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系统是离不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因此,生物系统必然是一种开放系统。那么,当研究者把教育研究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时,就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有序性认识可以使研究者在研究中注重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使研究问题从较低级的结构转变为较高级的结构。

      第三,反馈性认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一个控制系统,无论是物理系统、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其信息通道必然是一个具有反馈通道的闭合回路。而控制论告诉我们,凡具有反馈通道的闭合回路系统才可以实现系统优化。反馈性认识使研究者在教育研究中注重反思,注重形成性评价,不断调整、修正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研究。

      二、研究方法多元化

      尽管由于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研究目的的多样性、教育研究过程的阶段性、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期待的差异性和研究者的不同个性等使研究方法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3] 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知识,特别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可能,从而更加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信息技术促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表现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交叉和渗透。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正在广泛渗入社会科学,“三论”的概念和方法已越来越为各门社会科学所采纳。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在逐渐把社会科学的某些方法纳入自己的轨道,从而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战略发生影响。由于技术科学既要研究如何运用自然科学揭示的规律研制新的技术手段,又要考虑这些技术手段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及达到怎样的社会效果,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向技术科学渗透,[1] 使得新的教育研究技术及新的技术工具不断涌现。跨学科性与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鲜明特征。

      三、研究手段信息化

      杨改学教授指出,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 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5]

      研究手段指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论工具的总和,包括思维方式、概念和范畴工具以及物质技术手段等。教育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和多种多样的研究手段。

      研究手段的信息化是指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运用以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为核心的概念和范畴工具,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和处理的方法论工具总和。研究手段的信息化是研究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因此研究手段的信息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四、物化技术工具化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列有技术条目,把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在我国《汉语高级大词典》中对技术的解释是:技术是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南国农教授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技术就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可以分为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前者叫硬技术,后者叫软技术。[6] 硬技术是指那些以研制物化形态的技术制品为目标的技术,而软技术是指有大量相互作用变化的大系统技术,如决策技术、咨询技术、系统工程技术、模型技术等。在教育领域中,软技术有教学设计技术和教与学技术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