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身份研究新思维

——评Citizenship:The Civic Ideal in World History,Politics and Education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台辉,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公共行政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Heater,D.(1990).Citizenship:The Civic Ideal in World History,Politics and Education,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384 PP.①

      “公民身份是人类尊严和世俗道德的基石。失去了这些价值,人类将蜕化到暴政与狂妄。因此,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公民身份的光芒,唯有通过其多棱镜的耀眼照射,才驱散这些邪恶的黑暗。”(P.345)本书作者德里克·希特用这句既发人深省又意味深长的话来为本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也为公民身份的追求者留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为公民身份的研究者留下一串长长的省略号。这既反映作者对公民身份的深度关怀和殷切期待,更彰显公民身份对人之为人的重要意义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显赫地位。相应,以下行文的架构是,对作者的研究面向做一个扼要归纳,然后转入评介本书的篇章安排、基本主线和核心观点,最后试图提出公民身份理论值得当今中国学术界研究的几个可能面向。

      德里克·希特(1931-,Derek Heater)是英国布莱顿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主任,是英国政治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虽然其学术经历和简介无从查找,但他把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都倾注于当代史、政治学和教育学领域,并有近三十本著作。(1)当代史方面有《现代世界史图解》(The Atlas of Modern World History)(1989)、《当今世界》(Our World Today)(1985)、《不列颠及外部世界》(Britain and the Outside World)(1976)、《冷战:一个变动的世界》(Cold War:A Changing World)(1989)、《布莱顿的凶杀,不列颠的危机》(Murders in Brighton,Crisis in Britain)(2008)、《我们这个世纪的世界》(Our World This Century)(1990)、《显赫的罗廷迪安史》(Remarkable History of Rottingdean)(1993)、《呈现过去》(Presenting the Past)(1987)、《20世纪史的个案研究》(Case Studies in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1988)、《当代研究文集》(Essays on Contemporary Studies)(1979)、《1945年以来的和平与战争》(Peace and War Since 1945)(1978);(2)政治学方面有《国际政治导论》(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93)、《当代政治研究》(Contemporary Political Studies)(1993)、《联合国:如何运转以及干什么》(The United Nations:How it Works and What it Does)(1994)、《欧洲联合体思想》(The Idea of European Unity)(1994)、《秩序与反叛》(Order and Rebellion)(1965)、《运转起来的议会》(Parliament at Work)(1989)、《民族理论:一种柏拉图式的谈话》(The Theory of Nationhood:A Platonic Symposium)(1998)、《英国公民身份史》(Citizenship in Britain:A History)(2006)、《何谓公民身份》(What is Citizenship)(1999)(参见德里克.希特,2007)、《公民身份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Citizenship)(2004)、《公民身份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Citizenship)(1994)、《世界公民身份:世界主义的思考及其敌人》(World Citizenship:Cosmopolitan Thinking And Its Opponents)(2005)、《当代政治思想》(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as)(1983)、《现代世界的政治思想》(Political Ideas in the Modern World)(1960);(3)教育学方面有《以教育实现和平》(Peace Through Education)(1984)、《教育学》(Education)②、《政治教学》(Teaching of Politics)(1969)、《变动中的政治教育》(Political Education in Flux)(1981)、《公民身份教育史》(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2003)。显然,希特侧重于当代史、国际政治与公民身份、政治教育三个主题和学术志趣,而作为无从归类的本书却至今已经再版了三次③,从标题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希特对三个主题的一个综合表达,汇聚了希特毕生研究的精髓和价值追求,也许是德里克·希特学术生涯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正如纽约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讲师艾恩·戴维斯(Ian Davies)所指出的,作为三个研究领域的一次综合表达,本书“组织得非常好,写得很流畅,也很有洞察力。对所有致力于探索和推进公民身份教育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读物”④。

      然而,从亚马逊购书网对其人其书的少有评论以及一个百科全书式网站对其只有一句最简单的介绍来看,他的学术知名度无论在世界史、政治学还是在教育学领域都并不显赫,而且,西方长期从事公民身份研究的知名学者,如伊辛、特纳、亚诺斯基、里斯特、罗奇等人鲜有把他的研究成果纳入研究视域和学术圈子,认为他没有科学严谨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也没有得出什么出彩的结论,更多是一种文献归纳。因此,希特在国际学术界的公民身份研究领域或许仍只能是一位二流学者。即便如此,他对公民身份教育的笃行和对公民理想的追问是值得推崇和引介的。其原因有二:其一,希特的独到之处,不是把公民身份的研究局限于某国或某个研究领域,而是充分发挥其当代史学和教育学背景的优势,置之于长波段的历史时间和大视野的世界空间,尤其是当代世界史的宏观大场景,特别强调公民教育对公民理想的积极作用;其二,正如思想史家昆廷·斯金纳所言,一些“二流”的思想家才真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主要思想(斯金纳,2002:4),也并不是非得严谨的学术著述才有阅读与研究的价值。因此,我们至少应该非常肯定德里克·希特的一点是,他立足于全球化的背景和问题域,对公民身份的流变史,尤其是对公民身份的教育进行深刻体察,彰显公民身份对于人之存在的意义。这正是作者一贯的学术基调和本书的价值所在。

      如果说德里克·希特出版的《何谓公民身份》是一本专门探讨公民身份这个概念的小册子,那么本书以《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为标题,却是综合有关历史、政治学和教育学的大量文献,对公民身份这个主题进行全方位的文献爬梳、综合分析和理论架构,在娓娓道来中提出了大量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并且通过公民身份完整的凸现,发现了史学、政治学与教育学三个交叉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全书分为历史、分析与综合三部分,三部分是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逻辑关系。其中,占据全书一半篇幅的第一部分对公民身份史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清算公民身份史给当代世界留下的诸多遗产;第二部分是在前文基础上,分析公民身份这个主题在历史中呈现的种种联系、争论、冲突和困境;第三部分是综合公民身份引起争议的各种维度,最后提出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和理想期待。

      在作为重头戏的第一部分中,希特因自身的研究旨趣,把公民身份史做了与众不同的划分。把从公元前4、5世纪到17世纪这段历史独立成一章,侧重公民身份在古希腊城邦的发端、特点、公民教育及其后期世界公民身份的兴起,稍微忽视公民身份在古罗马、中世纪、现代早期这段漫长时期的变迁及其差异,重视17世纪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观念上对现代公民身份的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把18、19世纪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作为第二章。对于18世纪,作者重点阐释公民身份及其教育在早发国家的差异,突出民族主义在公民身份意义上如何战胜世界主义,如何成就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对于19世纪,作者特别强调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相反相辅的意识形态对公民身份发展的强烈反差。或许与其他公民身份史家最不同的是,作者把公民身份在20世纪的发展状况做了尽可能细致的全景式阐释,这也是全书篇幅最长的(P.94-160)一章,长达66页,并且对西方早发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的殖民地国家一一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试图从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来定位该主题的复杂嬗变,这既对前三章的公民身份源流作出历史总结,又为下一部分的分析提供历史铺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