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阐释及其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北京文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问题是,辞语并不是透明的,我们运用的辞语是别人用过的,所以充其量我们是在继续一种阐释的实践,一种历史行为。”

      ——Gilles Deleuze

      本文是对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方法与视野的一个检讨,这一检讨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第一是,学术研究如何摆脱根据“现实要求”而对历史进行叙事和进行“历史目的证明叙事”的独断论倾向。特别是从“历史的后设视点”(historical hindsight)出发,最终又回到这一视点的自我循环的“逻各斯中心”式的思维方式。这一检讨指向对五四以来,“中国的现代性”及其思维方式的阙失的反省,也指向知识与权力的失衡关系中,知识分子角色与定位的反省。第二是,如何面对国外汉学界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中国现代性问题采取的立场。我个人认为,由于中国文化运动中缺乏欧洲启蒙主义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即与“现实”相分离的结构符号的表意系统,及其建立于其上的:数理逻辑思维,司法独立系统,经营核算独立、艺术形式化和机制化的分立与独立,一言以蔽之,缺乏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与现代化相关的“文化合理主义”的一系列中性尺度和指标,因而,尽管80年代以来的“文化反思”运动“潮来又潮往”,但依旧较少触及此一文化合理化问题。在此情形下,以独断论的方式高扬“后现代主义”,不但无法面对中国新文化的现代启蒙工作尚未完成的危迫现实,而且仍将会使今日中国之畸形“市场”文化,以“后现代主义”的名义,且裹挟着历史目的论和“新价值”的外衣,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意识形态霸权。

      今天中国的当代理论和当代现实如何才能避免如下双重尴尬呢?这便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好处”:合理主义对人际关系社会的扫除未得到贯彻,而其“坏处”,即机制、工具僭妄为真理、价值和现实的全权文化,其实是根除批判反思能力的新一轮文化霸权正在形成呢?在这种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双轨制”的状况下,中国知识人的“当下的”(comtemprary)立场怎样呢?

      因此,我比较赞成李欧梵教授在其英文论文《现代性及其问题:五四文化意识的再探讨》中提出的当下中国问题研究者的态度和立场,即“既批评五四以来的‘现代’,又不同于西方的‘后现代’”。[①]这样一个在知识上充分边缘化的立场,其实表达了当前知识和知识人首先应具备的批评和反思的态度,而在今天,就是既要批评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性中的历史目的论招致的独断论,同时也要批评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意识形态的霸权倾向。

      一、对《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谈话》的回应

      1994年第5、6期《东方》杂志,刊有李泽厚先生一篇著名的学术讲话。即《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谈话》。作为“时论”,其反响虽不足与80年代文化热中李先生的著名论文《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并举,但对90年代的学术思潮同样起了重要推进作用即是无疑,然而,在知识运用方面,这两篇影响很大的论文,则又都具有同样的不足之处,直率地说,第一篇论文制造并描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伟大主体性的,关于“启蒙”的神话,后一篇则预言了一个关于“市场”的神话。而实际上,对如此有限的人类“现代”生存状况而言,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社会非常复杂悖谬的现状而言,“市场万能论”与当年的“启蒙万能论”同样是一个过于乐观,又过于绝对化的论断。而李先生这样的论断由于有一个“历史进步的规律”来打底,又有一个“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前提来支持,在学术上却不可避免地足以排斥对它持批评态度的反思的当下立场,从而也很容易走向新一轮的“市场”霸权和独断论。

      正如五四以来,我们对“启蒙”一辞作出了过于简单化,绝对化,权力化特别是戏剧化的理解一样——用另一位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的话来说即是“启蒙者像一束光唤醒了黑暗中的人民”,——今天对于“市场”的理解同样是简单化,而且戏剧化的,在《东方》那篇著名的讲话中,李泽厚先生用“预先设计”/“摸着石头过河”来表述“启蒙/市场”的对立,而这既是对目前中国非常笼统而暧昧的“市场”状况的表达,更表现了当下知识界对于市场机制的模糊笼统而且戏剧化的理解。

      从学理上看,李先生引述的A.海耶克的关于个人自由主义经济学看法,非但不足以证明“市场”机制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用经验主义,而且恰恰说明市场机制是社会合理化最明显特征:“分离化”造成的结果。这也就是韦伯所说的,现代合理主义社会,建立在语言的代码化、标准化与现实的分离之上,即管理者通过现实的代码——一系列得到标准化,逻辑化了的现实来施行决策,组织效率在“合理化”的程度上无疑是提高了,这包括通过司法的行政,通过核算的经营,通过机制的科研,通过市场的艺术等等。所以,海耶克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讲的个人主义的经济秩序或经济秩序中的个人主义,其实是指一个分离化的合理主义工具社会观,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较一下韦伯与海耶克的主要看法,就会发现他们是十分相同的。

      “如果他打算尽其所能为社会的共同目标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必须允许他按照他们知道的和关心的具体事情去行动。人类的主要问题是,这些有限的关心是怎样产生有效的刺激以使他们自愿尽其所能为那些他们不了解的需要作出贡献”(海耶克)[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