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马文论本体论的主要形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宪光,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

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对象的真实状况只有在复杂关系的对象存在中才能得到本真性阐释与说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出发点的一元本体论以对象性存在的多种形态为其存在方式并以此贯穿、展现自身的存在。20世纪西马文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元化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展现出人类学文论、意识形态批评文论、艺术生产文论与政治学文论等四种具体的理论形态。这四种理论形态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其进行新的理论阐释与建构活动的结果。在结合历史与现实文化思想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与流程中,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的主要逻辑架构体系与空间性的具体存在形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扎实基础与敞开的发展前景。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字号: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本身是对马克思文艺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是对马克思文艺思想的新的理论建构。马克思本人甚至恩格斯都没有说过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是后人对马克思的理论遗产进行理论阐释和建构活动的结果。本体论是哲学和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存在本质和存在方式所作的直接正面的回答。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美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文艺理论的对象是审美的文艺活动。这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哲学本体论指导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本体论。从梅林、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到列宁、斯大林,都从一元论的本体论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本体论,都是一元论的,都是唯物的、实践的、以社会存在为根本本体的本体论思想。从本体论的这个基本结论出发,也可以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但是,把本体论理解为一个基本结论,在当代世界的理论发展中就显得很不够。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科学认为,真实对象之间的真正关系,是人类可以得到的惟一实在惟一的客观实在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哲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也存在于复杂的关系之中,离开了这些在复杂关系中的对象存在,不可能说明对象存在的真实状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元论的本体论指导下,应当对对象存在本体的多种形态做深入研究。

      如果我们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多样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可以看出,20世纪存在着四种主要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且在一元化本体论指导下可以从本体论复杂关系中发展出本体论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向的是人类的自由、解放,而审美和文艺作为人类普泛的实践活动,也是与人类共生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之间在人类学上存在着共同点。人类学可以构成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一元化本体论出发对文艺进行研究的本体关系的连接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文艺理论,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的一种形态。同样的情况,在政治学、意识形态理论和经济学上也存在。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的学说,它指向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政治的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把文艺看作为受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形式,这个论断和观察视点也是本体论的,也是本体论的一个关系层面。而经济本来是社会的基础,但是文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日渐商品化乃至全面商品化,文艺及其生产过程和流行机制都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现象的文艺,理应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艺术生产的维度去研究。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本体论指导下,根据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析了当代社会的审美和文艺存在的本体论的四种基本关系,形成为四种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态。

      逻辑与历史在方法论上是统一的。四种形态的基本立足点,在马克思的原创性著作中有明确论述。这是四种形态建构的基石。而20世纪新的社会和文化实践提出了人类学、意识形态和经济-艺术生产等问题,提供了建构四种理论形态的契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回答当代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实践和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体论提供了新的丰富形态。这些形态同时又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四种理论视点,规范和引导理论的发展。目前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是在做历时性的叙述和阐释,甚至是传记式的评介,还缺乏宏观、整体的共时性关系的论述。我们在理论的视野和思路上,采取“问题-视点”的分析方法,从本体论角度归纳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对象性关系,希望在这方面有所超越和突破。

      一、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文论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文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对话,人类学既指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又指20世纪其他哲学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中具有人类学色彩的东西。这种交融在不同的理论家的论述中体现为不同的变体。

      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在于把人的本质视为“一种社会的、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Márkus 16)。这种存在物与动物构成区别,是一种追求自由的个体。但是马克思并非抽象地审视人的超验本质,而是把人的本质赋予社会与历史的意义。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如果把人类学理解为一种对‘人类本质’的一种答案,对‘人本质是什么’的一种尝试性解决,那么就有一种马克思的‘人类学’,只是它不抽离历史……”(Márkus 40-41)由于马克思理论的社会与历史的视角,它必然为侧重经验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的借鉴打开通路。马克思对人的三种形态的论述具有丰富的人类学意义,明显体现出文化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的结合,体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人类学的特色。马克思晚年对文化人类学的重视以及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这方面的发展都与马克思理论本身对历史性的重视紧紧相关。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文论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存在的事实与价值这一困境问题。这是一个哲学本体论的问题,也是一个美学本体论问题,因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就是一种审美的追求。马克思审美人类学在学理上的这种深层次的合法性为后来的阐释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文论不同程度在马克思这一未充实的框架中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