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首次运用元极学的原理论述了文学创作问题,提出了文学元极论。文章认为:三元(物质、能量、信息)合和体的生活化生文学创作之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阴阳互化而形成太极运动;真阴(生活之审美蕴涵)与真阳(作家之审美意识)的精合产生审美意象,遂使文学创作由太极步入皇极;皇极作为“二生三”之新体系的展开以艺术文本为外化与物化载体;艺术文本是审美世界的三元合和体,它的诞生终结了文学创作通无化有的过程,而开始了回归生活,即由皇极返无极的过程。 关键词 主体;客体;三元;三极;生化返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元极学,科学地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三元)及其生化返(极化)规律。本文把这一学说运用于文艺学,对文学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化的层次结构作出道理阐释,以期为明通文学的生成过程提供独特的理论视角。 一、混沌:作家在生活中,主体与客体未分——文学创作的始基 有生于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前潜在的原始物质的运化状态。这个状态“包含万物成混沌”(《元极秘箓》)。混沌者,“气形质具而未分解”(《易纬·乾凿度》)。艺术文本这一有形之物亦生于无。 对文学创作而言,无,指生活。生活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之实践活动的时空整体及总和,由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延伸为人与群体、社团、阶层、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自身性(精神)与命(肉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包含着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任何人都处于这个整体与总和之中。 诚然,作为实践活动,生活各个领域时时处处存在着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运化关系,诸如物质生产、文化活动、政治行为、科学实验等等,人均属能动地认识并改造实践客体的实践主体。然而一个具体创作过程未运育之前,还不存在化生它的主体与客体。即是说,处于生活中的作家不是事实上的创作主体,因为当下他像其他人一样面对着的是个体和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样地投身于生活实践,一样地时时处处在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心理世界翻滚。因之,这时的生活对于他只能是别的实践客体而不是创作的客体。总之,在文学创作的意义上,生活尚属主体与客体未分的混沌体。 尽管如此,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却潜化于生活之中,生活为文学创作的始基。 二、生活的本原性、有序性与全息性 作为文学创作之始基,“包含万物成混沌”的生活处于文学活动的无极层次,具有本原性、有序性与全息性。 按照元极学的剖判,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原始物质是元气(物质)、元光(能量)、元音(信息)的合和体。三元合和体是原始物质的本性而非具体的物质形式,它遵循自生、自化、自返与互生、互化、互返的极化规律,从无生有,由有返无,不断地运生出新体系,而这一切都是从无极层次生发。无极层次潜化着元气、元光化合中的千差万别而聚合了三元的元音本性,形成蕴含生化万物全息之和谐有序的稳态整体,是万生之本原。生活对文学创作即具有这种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文本是作家的意识与潜意识相交织之艺术呈示。意识作为人的眼、耳、鼻、舌、身等生命器官对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觉受,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知觉与思维——思维又能从已知事物通达未知事物,从而构成对生活的经验性把握。潜意识虽然不为主体所自觉,但它同样源于生活:或者属个体的长期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之生活经验及思维成果的非控复活;或者属经由遗传方式在个体大脑皮层所承载和贮藏之父母、祖先乃至人类远祖的生活印记(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的自动闪现;或者属个体在功能态下对生活真谛或信息密码的直接领悟与接受。总之,意识与潜意识的内涵源于生活,生活为文学创作之根。 处于文学创作本原地位的生活是道的显化,道为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地人及宇宙万事万物存在本质的认定。《道德经》对道作了如下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作为道的显化,生活相对于文学亦复如此。生活不是艺术,因而为文学之无,但它存在着构成文学的象与物(象为物之象)——艺术文本里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是对生活中象与物的捕捉和反映,故可谓又有。这种似无而有、似有而无的状态,名曰恍惚。恍惚内里潜伏着精。精者,生活之能量。形成能量的是信,即生活的密码或基因。可见,作为文学创作之根的生活是个由象与物(物质性——元气)、精(能量性——元光)、信(信息性——元音)构成的三元合和体。 诚然,生活这个三元合和体是动态的,总是运变不居,并且时时处处存在着摩擦与激荡;但是其运变机制却榫楔切合,和谐统一,体现着高度的有序性。在宏观上,人类的物质生活实践及经济活动模式形成社会生活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法律、权力管理机构等上层建筑对之起着保护与促进作用;两者一旦不相适应,社会变革机制遂会使之走上新的协调和平衡。在微观上,生存环境引起个人的喜、怒、悲、思、忧、恐、惊等心理情感及潜意识活动,它们制导着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并以之参与同类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如此往复无穷。宏观的社会与微观的个人又一体同自然界构成相滋共济的人天关系。人为自然的造化,同天地万物同根同元,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界的利用与开发,而这又要以遵从其运化规律为前提,否则会因失和于自然界而导致灾变受到惩罚。生活的能量即体现于这一动态有序的结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