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政治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日本)今富正巳,日本东洋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负责人之一。

原文出处:
华文文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1.前言

      海水之所到,就有华侨华人。当今世界各地居住的华侨·华人人口,有的说2600万人,也有说3000万人,甚至也有说5100万人。其中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将近2000万人。他们当中固然包含社会各阶层,有富翁也有贫穷阶层,但他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成就突出却闻名于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极大,对当地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变化中,华人社会尤其显示出象征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华人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也导致了相应的变化。

      我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语言、教育、华文文学等等,主要是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这个领域去分析华人社会面貌变化的一个横断面。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通过采访、问卷调查、开座谈会、搜集资料等各种渠道,进行了研究工作,现已得到初步结果。

      2.两种华人对中国本土的态度

      今天,新马两国的华人领袖和社团都同样提出“讲华语”、“重视华文文学”的口号。这些运动和口号,在两国分别具有不同内容和心理原因。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华人社会所遭遇的具体情况显然不同,有着很大的差距。为了明确了解这因由,先要通过两国的华文文学发展的历史看具体情况。

      过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属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两国的华文文学自然发源于同根,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分别走上了不同道路。

      新马两地华文文学的系统,大体可以表示为表1的示意图:

      

      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方北方先生说:“马华文艺与马来西亚文艺,不只名称不同,内容也不同。马华文艺是以华文为表达工具,反映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作品。马来西亚文艺,是通过三大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华、巫、印人民的生活认识与思想要求作为反映的创作。”〔1 〕那么,新加坡的华文文学也应该是用华文反映新加坡华人社会和新加坡社会的文学。不过这里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

      文学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当研究华人社会思想意识的演变时,马华文学的历史不可不重视。观察马华文学运动史,我们不难发现华人长期在内心里纠缠着的一种矛盾,那就是华人对中国大陆的求心性心绪和远心(离心)性心绪两者之间产生的纠葛,这是历来华人身上缠绕而无法脱掉的问题。

      新加坡的作家,文学史家方修先生在《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里道破:“马华新文艺自五四时期受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而诞生之后……一方面在创作方向上却出现了两个主潮,一起一伏,此消彼长地发展着。……其一是描写中国题材,具有浓厚的侨民意识。……这些作品和各个时期中国一般作家所写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创作方向上的另一个主潮,则是反映本地现实,具有马华文艺的独特性格。譬如马华文艺萌芽时期李西浪描写婆罗洲猪仔生活的《蛮花惨果》,新兴文学运动时期海底山的反映本地各族人民的反殖斗争的《拉多公公》,以及抗战时期乳婴、陈南的描写星马华人救亡活动的《八九百个》、《金叶琼思君》等等作品,在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和中国文艺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说来,每逢中国的政局发生巨变,关系到整个东南亚华人的前途的时候(如北伐战争、中日战争),前一个主潮就急速地升涨,处于主导的地位;反之,每当星马出现了重大的问题,更迫切地要求本地华人去关注、去面对的时候(如经济大恐慌、日本南进、星马沦陷),反映本地现实的作品就特别发达,居于压倒的优势。两者比较起来,具有本地独特性格的创作,还是占着更大的比重的。如果继续发展演进,假以时日,则马华文艺独特性格的不断突出,终于统摄了整个创作界,侨民意识的逐渐淡薄,而终至消失,也是意料中的事。”〔2〕

      方修先生的看法非常尖锐,根据他的理论,也可以分析明白我在前边提出的华人思想意识的求心和离心的矛盾问题,求心就是方修先生所说的前一个主潮的一种表现,离心就是后一个主潮的表现。又据方修先生的理论去推料,新马华人(或东南亚华人)的思想意识逐渐变化,求心的心绪终至消失,离心的心绪不断突出,终于统摄整个思想心绪。

      以上所述是一种理论,也是基本上不可否认的推测。那么,现实社会发展演变的情况究竟怎样,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问题。在这里,尊重方修先生所提的理论,把求心倾向叫做“第一主潮”,离心倾向叫做“第二主潮”。

      3.新加坡政治与华文文学

      1989年12月30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民日报》报道了人民行动党主席、第二副总理王鼎昌在新华文艺刊物的展览会开幕典礼上的致词。这个展览会是“建国30周年新华文艺书刊展”。山人民行动党筹办,自1989年12月29日至翌年1月1日举行于新加坡大会堂。王副总理的讲话〔3〕,可以归纳为下列几项:

      1)新华文学作家应效法新加坡在国际间放眼世界, 以站好本位的态度……继续保留固有讲求本土意识的优点,写出只有新加坡作家才写得出的新加坡文学。——这一项不外乎强调“第二主潮”。

      2 )新华文学的发展始终和华人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文报的文艺副刊……社团等都是新华文学继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这项表示社会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第二主潮”观念的存在。

      3)华人社会支持用自己的母语写出的文学。 ——强调“第二主潮”

      4)要加强批评工作,作家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文艺批评。

      5)一个有财富、 没有文学的国家是可悲的……文学仍然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面貌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这项是强调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

      6)对于今天已取得一定经济成就的新加坡来说, 与传统东方文学有血缘之亲的新华文学,在使我国避免演变成一个伪西方社会而步向优雅社会的过程中,确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华文学仍是我们的“经国”的“大业”之一。

      上层建筑之重要成分的意识形态原来是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但有时它可以反过来影响到经济基础。这么一来,文学会担负起政治任务了。这可以说是文学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是传统的中国文学的一个侧面。

      作家长谣也发表演说指出,“因为语文教育政策的关系,新加坡的文艺前景不很美妙,……新华文艺必须走较通俗化的道路,以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