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十五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有清 南京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从198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第一次年会涉及思潮问题算起,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从一片荒芜开始逐步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一)文学思潮及文学思潮研究的内涵与性质进一步明确,思潮研究已经取得了与流派研究相区别的独立地位。

      文学思潮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艺学名词,其基本内涵所指是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范围内作家群体活动所形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的潮流。一种思潮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理论主张,在艺术表现的对象、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特定的选择与追求,通常要由一定数量的作家的共同活动而汇成一股带普遍性的趋向,并取得相当的创作实绩,产生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二者的外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但是,思潮只是在思想和艺术倾向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共同趋向,而不象流派那样在许多方面有较为严格的一致性要求。和流派相比,思潮对作家群体的涵盖面更宽,规范性更小。正因为如此,思潮研究就要求更高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也只有在比较扎实的作家研究和流派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可靠的进展。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流派研究成果累累,原本界线不甚分明的“思潮流派研究”中流派一翼的突进,不但给思潮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将思潮研究的独立性和必要性突现出来。于是,从更开阔的视野上对文学现象进行多方面兼顾与综合的思潮研究,便以自觉的姿态出现了。

      (二)思潮研究的思路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思潮史就是思潮斗争史、阶级斗争史,这是80年代以前对现代文学思潮发展脉络的规范化认识,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形成了相应的单一化研究格局。新时期的思潮研究则出现了以下变化:

      第一,对各种文学思潮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克服了过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偏颇后,对现代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思想、文学派别以至文学思潮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过去只是简单地绝对地看到“对立”和“斗争”,现在则注意到了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一方面,对于“对立”和“斗争”的性质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评价。

      第二,突破了单纯从社会政治观念出发划分文学思潮的格局,出现了多种平行的研究视角。例如:从审美原则和外国文艺思潮影响的角度出发,就有了对过去褒贬畸异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一视同仁的条分缕析;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就有了对过去讳莫如深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钩玄提要,就有了对过去弃若敝屣的通俗文学思潮艺术地位的重新发现。它们和根据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与处理而区分左中右翼的思路一起,成为三种主要的研究视角或思路。

      第三,思潮研究中对理论形态和创作形态的考察并行发展。过去过分强调理论与创作的直线对应,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较大改变。许多论著侧重于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思想论争等方面的爬梳剔括、探幽发微,不同程度地勾画出现代文学中理论形态的思潮脉络。此外有人则偏重从创作形态着手研究思潮,他们将文学思想及其他思想方面的内容推置到较远的背景地位,突出了文学题材与主题的交替更迭分合演变,也从特定角度丰富了思潮研究。

      (三)对现代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趋势的认识更趋清晰。

      随着对现代文学性质认识的变化和研究思路的多样化发展,现代文学思潮的总体发展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描绘:经过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长时间酝酿积累,以“五四”为标志,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思潮蓬勃兴起;发展到20—30年代,出现了多种思潮同时并存和激烈竞争的局面;而以抗战爆发为分界,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出现了文学思潮一元化的趋向,这种一元化的倾向大体一直延续到70年代“文革”结束。当然,在如何评价这种趋势的问题上仍存在不少分歧。焦点就在于如何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各种思潮流派对这一关系的态度。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曾经强调文学服务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标,并紧密联系这一斗争的实践。这种倾向在对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难以避免的偏颇和失误,给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蒙上了一些阴影。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文学观念等多方面的认识变化,人们对这种偏颇和失误给予了较多的注意和批评。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在把握这一段历史包括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发展时,如何分析当时存在的民族的阶级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的历史背景的作用,如何估价当时众多作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意义,等等,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

      从文学思潮所表现的社会政治观念出发来对其进行研究,是过去几十年里传统的研究思路。由于现代文学与政治斗争存在着特别密切的联系,这一思路自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过去在政治与文学之间的选择,包括指导思想、审视角度和价值取向,都偏在政治一方面(且不论对政治内涵在把握上的偏差)。新时期则突出了文学本体的观念,强调从艺术的特质、规律等方面去考察文学思潮的特点。沿用已久的左翼、右翼等概念还在使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已经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这种研究中过去还存在另外一些简单化、绝对化的偏向,包括:对左翼思潮绝对肯定,对与之相疏离或对立的其他文学思潮特别是自由主义思潮绝对否定,对左翼思潮与这些思潮的关系的认识陷于“阶级斗争”的模式框架,将一部复杂的曲折的现代文学思潮史或现代文学史简化为单一的直线的阶级斗争史。80年代以来,这些偏向逐步得到纠正,对左翼和自由主义两种思潮的研究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