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论模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
国外文学

内容提要:

当代西方学者借用可能世界理论来建立一种叙事语义学,但远未穷尽可能世界理论的启发价值。本文结合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思想和量子力学理论,动用跨学科的理论资源,尝试提出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统一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由三个范畴组成:(1)虚构性,描述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之间的关系,主要论题有虚构世界的本体论、发生学、类型学;(2)叙事性,描述叙事世界的内部结构及运动,主要论题有文本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构成与类型、人物私人世界的模态结构;(3)经验性,描述主体对叙事世界的建构与体验方式,主要论题有叙事的模拟论诗学基础、读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0 年 09 期

字号:

      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在《叙事学:叙事分析新视角》(1999)导言中将叙事学的惊人嬗变刻画为从经典的结构主义阶段走向后经典阶段,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理论不过是后经典叙事学的一个分支。而在玛尔格林(Uri Margolin)看来,叙事学由三个不同范式组成:经典结构主义或形式范式、可能世界或语义学范式、功能和语用范式,它们反过来又导向文本认知处理、影响、效果、接受的社会语境等问题。① 可能世界叙事学以语义学作为理论取向,在叙事理论的版图上,至少应与其他方法范式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可能世界理论并非像许多后经典版本那样是以批评阐释为中心。从共时的角度看,存在着两种叙事学:一是总体叙事学,描写叙事的一般规律、结构特征或认知过程;二是类型叙事学,基于具体的文本和媒介类型或特定的阐释学取向,生成的概念范畴是策略性和限制性的。可能世界叙事学应是一种总体叙事学。本文将首先述评文学理论中的可能世界方法,然后提出可能世界叙事学的一种理论模型。

      自1970年代以来,哲学逻辑学的可能世界语义学陆续为文学理论所借用并改造,用以探讨叙事虚构问题。多利策尔(Lubomír Dolel)关注文学虚构的本体论地位及其特征,提出虚构世界的模态范畴论。② 艾柯(Umberto Eco)提出文学世界的层次模型,包括现实、文本、人物亚世界,聚焦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世界之间、叙事文本中人物的表征世界与文本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讨论文类理论,尤其是“幻想”作品。帕维尔(Tbomas G.Pavel)从更广泛的历史视野来追踪文化景观中可能世界的边界迁移及其本体论的分裂与融合。迈特尔(Doreen Matre)考察虚构世界的体验并提出虚构类型学。瑞恩(Marie- Laure Ryah)结合符号学、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描述了作为叙事动力的故事语法、叙事虚拟世界的体验模式、数字叙事的互动性等系列问题,并直接干预了数字文本性中游戏学(ludology)与叙事学的论争,是叙事学可能世界方法的集大成者。在其著作《可能世界、人工智能、叙事理论》(Possible Worl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Narrative Theory,1991,获现代语言学会奖)出版后,赫尔曼如是评论:“此书之后,叙事理论将不可能再是原来的样子。”③ 在赫尔曼和帕维尔等盛赞其跨学科综合性的同时,也有学者表达了由衷的困惑与恐慌,称瑞恩的理论是一场“蒯因式的梦魇”、一种“伪科学的、蒙昧主义的批评理论”。④ 这种激烈的措辞反道出了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论原创性。

      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模型为叙事语义学提供了理论资源,使叙事学能够重新关注起一度被遮蔽的虚构性(fictionality)问题,如虚构与现实的关系、话语类型的区分等。经典叙事学的语言学基础并不能使它找到能对虚构与非虚构话语进行区分的文本特性,于是,虚构性问题被叙事性所遮蔽或者被整合进了叙事性。⑤ 瑞恩这样对二者进行区分:“虚构是进入文本空间的一种旅行模式,而叙事则是在该空间范围内的旅行。”⑥ 可能世界理论被认为对虚构性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可能世界理论作为一个参考框架,用来描述故事世界的动态生成过程、一种迥然不同的故事语法,也为叙事性问题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理论。此外,可能世界理论还能够对叙事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进行分析与阐述。在相当程度上,可能世界思想不仅扩大了叙事学的理论视野,而且增强了叙事学的解释力。

      叙事学召唤可能世界理论有其具体的学术与现实背景。首先,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以话语置换“现实”的泛文本主义立场遭遇了某种尴尬,如修正史学对大屠杀的否定。因此,文学理论家要求重新区分不同的话语类型和文类模态,区别对待真实和指涉,区分本体论问题和纯粹认识论问题;换言之,关注与虚构客体存在模式有关的问题,而不是它们的语言学模式或叙事表征问题。⑦这就是说,必须重返虚构性论题。可能世界方法打破了结构主义思想的文本封闭原则,将叙事虚构视为建构可能世界,强调了叙事积极创造现实的功能。可能世界方法既保留了文本理论又引入了历史与认知维度。

      其次,由于数字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彻底改变了文本形态和经验模式,迫切需要新的思路来审视叙事虚构及其接受问题。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宣称我们已进入他所谓的超现实社会。对德勒兹(Gilles Deleuze)而言,虚拟世界(指记忆、梦幻等,而不是技术意义上)同现实世界一样真实,但并非所有的虚拟都能成为现实。齐泽克(Slavoj )的《论信念》更是提出实在具有想象的、真实的、象征的三种模态(即IRS三价元素)。他们同可能世界理论家刘易斯(David Lewis)一样都阐述了现实的多元性问题,甚至可以说同量子力学的多重世界理论遥相呼应。可能世界模型不再预设现实世界的特权地位,而是把现实世界视为众多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虚构世界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表征,而是按照通达规则进行模拟的一个可能世界。如果说传统叙事学模型是以真实话语交流情景为基础,那么可能世界理论预示着以模拟论诗学置换表征诗学,而且为以超文本为研究对象的数字叙事学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