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义与中国教师共勉

作者简介:
[乌克兰]О.В苏霍姆林斯卡娅(1946-),女,乌克兰人,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院主席团学术总干事,资深教授,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全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名誉会长。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思考与概括。本文所提出的与中国教师共勉的核心内涵有:热爱孩子、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校,这些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的、也是恒久的品质,它们不会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0)03-0005-03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这是我第四次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义踏上贵国土地。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能够广泛、持久、深入地在中国得到传承和探索,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能够持续不断地在中国的学校里被创造性运用,这使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和自豪。

      苏霍姆林斯基是1970年去世的,到2010年就整整40年了。整个世界在迅疾地变化着,重新组合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变化而来的是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浪潮。在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当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在努力保持着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祖辈们留下来的精华,这也包括每个国家或民族业已成形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活动。像中国的孔子,他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但他的思想不但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研究着;像乌克兰的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他离开我们已近40年,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留下了使乌克兰人引为自豪的,同时被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研读、实践的教育财富。这都是教育的真谛,思想的精华。这些久远或不太久远的有关育人的真谛被保留下来,它们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消失。因为事实证明,它们对现代人、现代教育、现代学校仍然有巨大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不依赖于城市的位置、地方的远近、学校的大小、是农村还是城市,而是永恒的,它不论对学生、对教师、还是对教育管理者,甚至对家长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个意义是对于儿童的爱、对儿童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孩子——一个真实的人的爱,不应受年龄、性别、性格、身体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爱和尊重首先是要从正面给孩子以肯定。只有发现、肯定他的优秀品质,而不是盯住他的弱点、强化负面、否定的评价,他才能够很好地发展。爱孩子要首先理解孩子,肯定孩子。如果这个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他就不会不尊重别人,不爱别人。而“学会尊重自己、爱自己”这样一个品质对于刚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自发生成的。孩子是需要学校、需要教育、需要教育者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发现,在问题儿童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认知的、道德的等很多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尤其关注那些有问题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在工作时就发现,这种孩子(当然不是非常严重的疾患儿童)常常被清除到普通学校之外:或者是被还给父母,或者是被送进特殊学校,有的甚至被划入工读学校的名单之中,也就是被排除在正常的教育体制之外。在中国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不仅不是一个正确的途径,而且绝对不应当成为途径。应当让这些问题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生活在健康的孩子群体当中,因为他们的发展是最难的,只有在与普通孩子的共同交往中、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参与共同的教育活动和学习过程,这些有问题的孩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有可能成才。但具体如何实施,则需要教师、教育管理者非常细致、耐心地思考和行动,需要教育者的真挚的爱心和丰富的智慧。由此才产生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时代价值的第二个意义,我认为是倡导每个人、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更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的主张。精神的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不应当是某一个人做的事,而应当贯穿于学校全部活动中、贯穿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贯穿于每一个家庭之中。道德世界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是有重要影响的。在形成孩子美好的精神世界的多种影响因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感知幸福、如何拥有一个真正的幸福童年。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一个幸福的人,是一个懂得幸福的人、是一个会感知幸福的人,但是授人以幸福、感知到幸福,在每个教师、每个孩子,甚至每个家庭生活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财富上、物质上是富有的,就是幸福;比如,孩子对于幸福的理解或许会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他可能以得到自己没有却非常希望拥有的东西为幸福标准;再比如有的教师会认为,他努力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这就是幸福。

      面对幸福的五花八门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怎样阐释和实现自己的幸福观呢?他把自己的理性思考与创造性实践结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学校创立了一个关于幸福教育的模式,这个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建构一种学校文化:情感文化和需求文化。多数的学校活动中可能都没有这两项内容。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谦虚、自信的品质,这是两种处理不好可能会顾此失彼的品质,必须要有意识地在营造情感沟通、情感互信的氛围中引导和培养,要先让孩子们感知到这种谦虚、自信的品质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要用直观的情感交流唤起他们的这种愿望,当然,这种自信和谦虚是有程度限制的,应当不会超越父母和正常理解的范围。用爱心赢得爱心,用信任赢得信任,用关心教会关心,用尊重教会尊重,等等,这些都属于情感文化的内容。

      另一种文化是需求文化,也叫愿望文化。愿望文化是培养孩子们有帮助别人的愿望或者需求,尤其是在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要注重引导男孩子帮助女孩子,引导大孩子帮助小孩子,引导孩子帮助比自己弱的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老师,甚至父母。学校、教师要从心灵中唤起孩子们这种帮助他人的愿望,使他们拥有这种需求。所有事情都是从细微之处做起,每天的学习活动、熏陶活动都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内容之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确建立了这样的学校文化体系。

      第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的思想。这种文化是说学校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学校所展现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应当体现这个学校的办学体制和愿望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管教学大纲一样、教学计划一样,但是现实中仍然出现了各式各样不同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学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