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绽放人性的光辉

——鲁洁先生教育人学思想述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建军,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210097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人”是理解鲁洁先生教育学术思想的基点。她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理解人,指出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世界历史的人是当代社会实践的要求;她从人性的缺失揭示了现代教育无“人”的思想根源,指出教育的立场是人的立场,教育必须回归人,立足于现实的人;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就在于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当代教育要培养世界历史的人;她以人为主体,以“成”人为核心,构建了人本时代的“新”教育学。鲁洁先生的教育人学研究,不仅使其思想充满着高度的人类情怀,而且也使她的教育生活绽放着人性的光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9)02-0017-07

      鲁洁先生是国内教育理论界既具有思想睿智、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论家。理解“人”,从“人”出发,认识教育,实践教育,构成了鲁洁先生教育学术思想的中轴。“教育就要使人成为人”,这是先生最常说的话,在我看来也是先生思想的核心和根基。

      在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先生回顾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55载的工作和生活,深有感慨地说:“对于一个从事教育学专业的人来说,真正让我体悟到教育真义的,也许不是书本,而是她(他)们这些萦绕于心的生命。”[1]。

      不同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家的是,鲁洁先生对人的关注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因此她被国际知名比较教育学家、加拿大学者许美德先生誉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家”。她站在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人学,并在21世纪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加以实践。

      理解鲁洁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首先要理解她的人学思想,理解她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因为在她看来,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学是成人之学。人是教育的核心,是构建教育理论的关键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学思想

      1.基于实践唯物主义对人性的解读

      “人是什么?”是哲学家津津乐道的主题,其认识各不相同。但大致看来,有两种思路:一是从神的观点理解“人”,把人看作一个充满自由的绝对精神,成为一个“神人”。另一种思路则相反,它以物的观点来看待人,驱逐神圣性,还原人的自然性。

      鲁洁先生批判了“神化”和“物化”的人性观,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看待人。[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就是实践性。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对象化的实践看作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人通过实践展现和丰富其人性,实践的方式就是对于给定性(包括自然和自身)的否定与扬弃,在于对人自身和人的世界的创造和再创造。

      鲁洁先生接受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认为人是通过实践的方式不断地变革世界,进而也变革自身。变革自身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应然”对“实然”的否定。她进而揭示了人的双重性:实然与应然。她指出,“承认人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也即是承认人是现实的,可感的对象,他不是虚幻的,超验的,一切对人的认识都必须从这里出发。但是,我们对人性的把握却又不能到此止步,还必须承认,作为人,他总是要不断地从这种可感的现实中‘腾飞’,超越种种给定性,实现自己所追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人总是存在于这种应然与实然的否定性的动态过程之中。”[3]

      对于人的两重性,鲁洁先生更强调在实然性基础上的应然性。因为应然代表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代表着人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意味着一个人要不断地超越。她的许多教育论述,尤其她强调要教育成为“一个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之中”,走向“超越性的存在”,实现“人的自我超越”,这些都是基于她提出的人的超越性。

      2.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认识

      鲁洁先生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分析,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的历史发展观。鲁洁先生认为,社会条件构成了人生存的历史依据。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形成,以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增加了各种信息知识与文化共享的可能。再次,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把人们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4]

      鲁洁先生认为,社会历史的变化,尤其是以广泛的交往为特征的社会条件的出现,要求我们将“世界历史的个人”的生长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当代人的转型。她从教育学的角度考察,认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在人格转型中尤为重要。[4]

      在思维方式方面,鲁洁先生指出,当今的实践活动决不是单凭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所能把握得了的,只有通过共同主体的共同认识活动才得以比较充分地把握。因此,一方面需要提高个体的认知思维能力,充分挖掘他们认知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要增加思维的开放性,每个个体要善于使自己向他人、向社会、向整个人类开放,通过多极、多重主体之间认识上的互动,自主地建构起具有时代特征的认知结构。这个时代的思维不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价值取向方面,鲁洁先生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她认为,个体固然有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但人作为社会的生物,其内存于社会之中,因此,他必须有与对他人共在的价值的肯定,个体的生活必然具有社会生活的特征。“双重规定性是价值主体的存在形式”。必须辩证地看待个体和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既强调个体的价值,也强调社会的、类的生活。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分析,也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的本性不是固定的、抽象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历史的实践赋予当代人“共在”、“共生”的人格,这种人格建立在自我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但又超越了单子式的个人,它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完整人格、人性,赋予独立人格以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的教育考察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时代需要的发展中的人,在当代就表现为——世界历史的人。这是鲁洁先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于人的当代阐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