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如何判定我们是否知道?这两个问题是知识论的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知识的范围,而第二个问题则关于知道的标准。齐硕姆(Roderick M.Chisholm)认为,西方哲学传统中关于知识的源泉有四种,外在知觉、记忆、自我意识和推理。笛卡儿曾说,就对事物的认识而论,只有两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即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们的自我和被认知的对象自身。对我们来说,我们只有四种官能可以用于此项目的,即理解、想象、感觉和记忆[1]。对上面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涉及了客观主义、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等各种观点。 关于知识的争论必然涉及人们对自然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看法,还要关系到对外部事物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而这本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百多年来的争论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并与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争论主要涉及下面的关键问题:是否有一个实在世界,它不依赖于我们,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语言而独立存在,而人只是通过感官,特别是通过触觉和视觉,获得了直接进入那个实在世界的感知途径? 人们是否确信,我们语言中的语词,如桌子、树之类的语词,一般都具有可被理解的清楚意义?由于它们具有这些意义,我们才能够使用它们来指称和谈论实在世界中的真实对象。我们的陈述为真或为假是否一般地取决于它们是否与事物本来的样子相符合,也就是取决于是否与世界上的事实相符合? 上述问题的答案产生了争论,一方面,有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公有的、绝对的、先验的;另一方面则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功利的、相对的、经验的、建构的。长期以来学者对认知与知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休谟 休谟(David Hume)认为,人心中的知觉(perceprion)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感觉,另一种是记忆和想像。而记忆和想像这两种官能可以模仿或模拟感官的知觉,但是它们从来不能完全达到原来感觉的那种强力和活力。关于知识,休谟把各种论证分为三种:解证(demonstration)、证明(proof)和可然性(probability)。而人类理性的一切对象则可以分为两种,就是观念的关系(relations of ideas)和实际的事情(matters of fact)[2]。休谟认为,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人心和意志所能为力的,只是把它们加以混合和配列罢了。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休谟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借助观察自然物象的结果,来了解它们的性质。可见,休谟十分强调经验,也承认客观世界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休谟的分析,任何断言,凡是具有直觉的确定性或解证的确定性的,都属于观念的关系,这是指单靠理性和逻辑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数学。而关于实际事情的一切知识则必须建立在知觉和因果联系上。这种关系的知识在任何例证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这种知识所以产生,完全是因为我们根据经验,而我们一切经验上的结论又都是依据“将来与过去一定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这样的假设而进行的,即看到某些特殊的物象是恒常的相互连合在一起的。我们的理性如果不借助经验,则关于真正存在和实际事情就不能推出什么结论。因此证明和可然性这样的论证就必须借助经验。 波普尔 作为研究知识和科学的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认为,人类在其所有活动领域,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动物,他们面对问题并试图解决它们,但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又会碰上或造成新的问题。人类不断取得进展,却从来没有达到完美和终点,因为总是有新的问题要解决。人类是既理性又容易犯错误的动物,人们犯下错误,却也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波普尔把这种知识哲学称为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参见《客观知识》中译本序)[3],其一是“进化论的态度”(《客观知识》的副标题),人类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方式,显然肯定是进化压力的结果。这些感知和反应的范式,就是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方法(当然不一定是自觉的),它同有关这个世界的“期待”或“理论”结合在一起,其隐含的前提是世界包含着一定的规律。人类对世界的知觉必定是受着有关世界的早已存在的理论制约——这些理论或观点早已通过进化过程植入人类的感官。因此人类在理性试错的过程中前进。其二是本体论多元主义,波普尔则将人类宇宙划分为三个世界:(1)第一世界是外在物质世界或物质状态的世界;(2)第二世界是精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世界;(3)第三世界是可认知的世界,或有关客观感知的观念世界,如各种学说、文化产物、语言、概念、理论以及知识等都属于这个世界,即“第三世界”。波普尔认为这“第三个世界”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被生产出来的,但是它获得了自己的独特存在。 首先,三个世界的观点表明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三个世界之间一个重要的相互关系是:人类做出有关物质世界(以及其他世界)的描述性陈述(包括各种解释性的定律和理论)。这些陈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但却属于观念世界。这三个世界虽然存在着这样的联系,却不能把其中的一个归结为另一个。关于物质世界的描述性陈述(如物理学)虽然能够期待某物质状态产生可预见的精神体验,但并不预测(和实证主义相反)属于精神世界的我们的经验。这里,我们看到了波普尔与强纲领的本质不同。就这些陈述而言,真理的标准无论如何也不是主观的,它并不内在于主观的精神世界之中,而是取决于它们是否与物质世界的事实相一致。换言之,尽管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陈述都是由人类创造的词语和概念组成,真理的标准仍然是客观的。对于想把真理标准置于任何团体、阶级或历史时期之中的一切企图,包括一切形而上学的唯理论和相对主义,波普尔都坚定不移地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