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0)04-0004-04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讲话中,用“看得远”、“有针对性”、“有现实感”、“真正成为管用的规划”等词汇,表达了他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厚望。您觉得,新近出台的《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是否体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陶西平:我觉得,这些特点在《规划纲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首先,纲要的前瞻性很强,提出了用10年的时间实现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战略目标服务于我们整个国家的战略目标,同时又适度超前。2050年,我们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到2020年就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就体现出教育为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适度超前。 记者:在“两个基本、一个进入”的战略目标中,有什么亮点、创新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陶西平:我认为,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即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提出来,是《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因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虽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上都提出过,但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没有把它提到战略目标的高度。所以,我们过去虽然发展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但还没有从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规划。 从某种角度上看,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重要突破。一方面,这是一个国际潮流,现在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为每个人在他现在的起点上继续发展提供一个机会。所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对“教育机会平等”的一种深化、一种发展。它不仅仅像义务教育那样,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初始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在原有基础上终身发展的机会。所以,《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的发展都是有战略意义的。 记者:近一两年,围绕《规划纲要》的制定,教育中的许多热点问题、老大难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您认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否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陶西平:我认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会推动许多问题的解决。比如:大家之所以比较关注孩子的升学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一次高考可能就定终身了,孩子通过高考进到哪一个“门”,就决定了他这一生怎么发展。而如果我们建立了终身教育体系,让每个人都有以现在为起点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就可以缓解人们对于某一学段内优质教育的那种紧迫的追求,缓解我们在解决基础教育、高校考试与招生等敏感问题时所遇到的诸多矛盾。 同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还有助于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从纵向来看,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每个人提供了从出生到老年这样一个全过程的教育机会;而从横向来看,它有利于各类教育之间的融通,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融通等。这样有助于形成一个灵活的、相互联系的教育体系。 另外,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也有助于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终身教育使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甚至退休以后都可以继续学习,所以并不需要完全在学校内就读;它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样的。这样,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远程教育等都可以发展起来。终身教育既有助于教育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也有助于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因为它是适应不同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以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为基础设计的,所以它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记者: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基础教育放在终身教育体系中,重新思考它的定位与功能呢? 陶西平:是的。它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基础”?我理解,基础教育之所以是“基础”,是因为它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这样理解,有助于以终身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需要突破哪些障碍? 陶西平:最重要的是要突破体制障碍。如果不同的部门各管一类或各管一段,或者两三个部门同管一类教育,不解决统一管理的问题,那么,终身教育体系是很难真正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难点问题。 尽管困难重重,但总的来看,《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以这个作为抓手,既有利于达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有利于实现“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记者:您刚才谈到,《规划纲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但从现在到2020年,只有短短10年的时间,如何规划与设计,才能保证实现这些前瞻性的目标呢? 陶西平:这涉及可行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我觉得,《规划纲要》在这一点上考虑得比较充分。比如:在“两个基本、一个进入”这一大的战略目标之下,又提出了5个具体的战略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重点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然后又提出了比较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工作重点,这样就增强了可行性。因为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大家的理解是很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都应该进入同一水平的学校学习。这就把近期教育公平的目标定得太高了。这样至少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它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很难做到所有的学校都一样,而且事实上,现在世界上也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达到这个水平。第二,要求所有学校无差别也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因为有差别才有竞争,才可能发展,所以即使办学条件一样了、师资分配均衡了,学校办学也还会有差别。如果按照这些人的理解,教育公平就只能是一个原则、一个虚无的东西,无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