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格框架:模式、结构和运行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立科,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国家资格框架制度需要顶层设计,制度设计与实施须科学、严密,既要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在框架模式上,我国国家资格框架宜采用接轨制—紧密型框架模式,范围涵盖初中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学历、学位、职业资格证书和无定式学习成果。在实施路径上,走“框架+标准”之路。在结构和规范上,框架除具有国际上国家资格框架通常的结构要素外,可实行资格模块化或单元化,并赋予学分,实现学分积累与转换。在运行和质量保障上,实行分层管理体制和多元运行机制,建立制度运行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国家资格框架的公信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12 期

字号: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学习途径与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会对教育开放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灵活、开放、多元、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国家资格框架建设就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提出,畅通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科学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设计与有效实施,为学习者搭建实现人生梦想的“阶梯”。

       一、模式和路径

       模式和实施路径选择是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的关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一)国家资格框架的涵义和特征

       OECD将资格框架①界定为:根据一套获取一定学习成果等级的标准对资格进行开发和分类的工具,这套标准可能暗含在资格描述之中或者以一套等级描述的形式呈现。[1]国家资格框架(NQF)也称国家资历框架,是对一个国家义务教育之后的各种学术、专业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进行整合的资格体系。资格框架作为规范一定区域资格的制度或工具,从学习阶段上,国家资格框架是对一个国家义务教育之后的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进行分级、分类、分等,建立相应的等级水平标准。在目标上,国家资格框架旨在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建立多元与相互衔接的国家教育与培训制度,促进国家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通过国家资格框架的实施,让学习者享有更大的自由规划和学习发展空间;促进社会人员流动;政府通过标准的制定,加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的衔接与转换,保障国家教育质量;让个人、学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更加了解各类资格及其标准。在功能上,首先,作为制度或政策工具,资格框架是根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的基准框架。在终身学习背景下,框架为学习者拓宽了学习的通道和途径,学习者可以选择学校的正规学习或半工半读的学习途径或在职场积累学习成果等。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学习,学习者只要达到框架等级水平标准,学习成果都能得到认可。其次,作为教育改革的“抓手”,在资格框架标准的引领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都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教育标准和行业职业标准对接,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具有可比性,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类型间流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划从一个资格等级进阶另一资格等级。资格框架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纽带”、衔接和沟通各级各类资格的“桥梁”。

       国家资格框架突出特点是:所有的资格都纳入统一的资格等级体系之中,资格基于标准或学习成果,资格模块化或单元化,根据明确的标准对资格进行评价,资格纳入国家统一的学分积累与转换体系,资格采用统一的描述方式,在学科和职业领域建立统一的分类制度。各类国家资格框架具有共同特征。一是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国家。各国家资格框架的开发和实施均由国家主导,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二是国家资格框架建设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第一代国家资格框架实施的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资格框架运行时间较长,多数国家资格框架运行的时间约为20年。三是各国家资格框架结构和核心要素大致相同。各国家资格框架均有确定的资格等级,并从不同维度对资格进行统一描述,同时也确定了各类资格所属的领域。等级、等级描述和领域是资格框架的固有属性和基本特征。四是各国家资格框架目的基本相同。国家资格框架的开发均是为促进各级各类资格的互认与融通,促进本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现各国高等教育资格的互通。[2]

       (二)国家资格框架的主要模式

       国家资格框架有三种模式:分轨制、接轨制和并轨制。在分轨制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组织管理是双轨或多轨运行。在接轨制中,虽然资格获取途径存在不同轨道,但重点强调其相似和等效,具有共同的结构和要素,学习者可在不同轨道间选择混合方式或转轨。[3]在并轨制中,国家所有的教育都以单轨的方式运行。上述三种模式代表了资格制度连续区间的点,分轨制和并轨制分列两端。[4]传统上,大部分国家资格体系采用分轨制,中等学校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泾渭分明、互不相干。如果一个资格框架是纯粹的分轨制,人们很难将其看作国家资格框架,因为国家资格框架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整合国家资格体系。

       当前,大部分国家资格框架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接轨制和并轨制,或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制。[5]国家资格框架模式的选择,主要依据国家资格框架的目标,即若目标仅是或主要是建立不同教育轨道间沟通和进阶机制,接轨制模式就是不错的选择;若目标在于打破各级各类资格间的壁垒,将所有资格模块化和单元化,建立统一标准,则并轨制模式最受青睐。

       国家资格框架模式还可以分紧密型框架和松散型框架、强框架和弱框架。紧密型框架对资格设计和质量保障实施强有力的监管和控制,并要求所有资格必须遵守共同的规范和程序。松散型框架更多的是根据一般性原则运行,可接受不同类型学习和教育与培训部门间的差异,并可以与在国家资格框架实施之前的资格并行运行。两种框架可以理解为框架发展的连续性进程,而不是绝对不同,大部分国家资格框架都有紧密型框架和松散型框架的特征。选择紧密型框架和松散型框架的依据依然是资格框架的目标。如果实施国家资格框架的目标是对资格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并建立标准统一的资格制度,就会选择紧密型国家资格框架。如果国家资格框架主要目标是更好地传达有关资格的信息,松散型国家资格框架就比较合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