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德育十年研究与前瞻

——3.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道德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永刚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50014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管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做好准备,也不管现有的道德教育能否承受冲击,多元文化已真实地来到我们身边。文化的多元与价值的相异日渐凸显,对人们的思维、精神和灵魂进行了一次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深刻洗礼,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诸多新问题。传承何种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实践何种道德行为规范,成为道德教育的矛盾选择和社会焦点问题。

      一、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引领道德教育,彰显制度安排的正义理念和人本理念

      正义理念与人本理念是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的内在要求。在多元文化社会,以先进的、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引领道德教育,要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寻求突破。其一,制度安排应体现正义理念。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否决不妥协的”。①P3-4如果制度背离正义的要求,也即背离了道德的要求,那么制度就无权要求个人作出道德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即使做到了‘道德’,也起不到多大的社会作用,或者只能独善其身,或者助长这个社会的不道德。反之,如果一个社会制度本身设计合理,符合道德的精神,一方面,它有‘权’要求个体做出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个体做出道德的行为,并能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制度德性比个人德性即更具普遍性,制度德性是个体德性的基础和前提。”②

      其二,必须在制度安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以完善人的德性为要旨。无论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还是家庭美德,都要体现“为了人、依靠人和发展人”的人本思想。反之,用“无人的”、“反人的”制度强制要求人们表现出道德行为,则不易激发人们对其蕴含的道德规则的领悟和接受,无法激起人们对制度的尊敬情感,无法培育人们的制度意识,人们也无法体验遵守制度所带来的幸福,制度也会成为制约道德教育发展瓶颈,甚或走向反面。

      二、制度设计要体现民主参与的原则,实现“制度控制”向“制度教化”的转变

      “制度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文化,承载着人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建构着人的精神世界。”③要切实发挥制度的道德教育功能,就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制度意识,认同、拥护与遵守制度,发挥制度的教化功能。然而,我们现在进行的诸多道德教育活动,存在着制度制订的自上而下命令式、制度供给的形式化、评价主体的单一化等弊端,过分强调制度的控制功能,制度异化的情形比比皆是。用此种制度来维系道德教育活动,通常是“招之即来,来之即做,做之即散”。学生仅仅把它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甚至“儿戏”。这种活动不可能有什么真实的教育价值。④P353一句话,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主体对制度的认同,没有经过主动内化的道德规则是肤浅的,在实践中是脆弱的,其所带来的道德低效是显而易见的。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制度安排应遵照民主参与原则,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在制度制订、实施和评价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改变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制度制订方式,让受教育者成为制度制订的实际参与者。尤其是学校,制订每一项管理制度时,应该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其次,要健全制度实施机制,严格制度规范程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没有制度,而是人们的制度或规划意识缺乏,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执行,形同虚设。最后,在评价制度安排上,要改变以往仅仅是领导、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要调动受教育者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加。加强受教育者的自评,才能充分发挥制度引导人、改造人的道德教育功能,才能养成受教育者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当制度成为习惯,并且是正义的制度成为习惯,人们不会感到太多的恐惧和不安,相反,形如重视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尊重人性和尊重规则的标尺已经深入人心”。⑤P119

      三、制度安排要立足民族文化自主,传承民族文化精粹,铸造民族魂

      民族文化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鲁洁教授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该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文化一旦遭到摧毁,这个民族就成为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自身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的意义框架。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放逐。”⑥P213-214由于构成一种民族文化的内核是它的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其所体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培养、弘扬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要通过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认同等教育方式,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基本要求和伦理智慧等民族精髓发扬光大,成为无尽的社会道德资源,从而“增强人的文化主体意识,从而在文化内部产生一种抗变机制,使得人们在各种异质文化面前,能以其已形成的主体意识继续保持原有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致在异质文化的冲击下失去方向,导致文化发展中的混沌、断裂与失范。”⑥P207当然,立足民族文化自主,一定要警防民族文化的孤立主义,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机制,而且无法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无法取得公众的信任,铸造民族魂也无从谈起。只有在制度安排中立足于文化的自主,克服狭隘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道德教育才能为保存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和繁荣民族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秉承开放的制度设计视野,加强跨文化的道德对话与合作,创新本土道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