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教育质量标准的选择与质量的判断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与作用。无论是高等教育或是基础教育,高质量都是其核心的价值追求。但教育质量却是一个难以认识的概念,国外学者菲佛与库德就指出:“质量……是个必须小心处理的概念。难以处理是因为这个字意义多变,对不同的人而言指的是不同的事。”①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教育质量”这一似为熟知实为难以把握的概念呢?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都经历了哪些教育质量观?在教育质量观的交替变迁中有何规律可循?这是本文试图探究的三个问题。 一、教育质量观的内涵:程度说与特性说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依据教育的产品的特殊性及一般意义上质量的内涵而提出的。通俗地说,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看法,可见把握教育质量的内涵是明晰教育质量观内涵的前提与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产品的质量,要厘清教育质量的内涵,必须解答两个基本的问题:教育的产品是什么?质量是什么?所以教育质量这一概念牵涉两个核心术语的内涵:产品与质量。从产品出发,产品指称不同,教育质量观的内涵也不同;从质量出发,质量内涵不同,教育质量观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一)教育产品的复合型内涵 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依据产品质量理论,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的质量。但是,教育产品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现有人们对它的理解来看,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产品是一种服务,包括知识本身的加工、传授及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其他服务,可以称为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直接消费顾客是学生、家长;二是受教育者体力、智力与技能的增加、完善程度,即人力资本增加部分看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产品,可以称为学生产品,学生产品的直接消费顾客则是家长与社会。教育产品的两层含义意味着教育质量观也将会出现两种针对不同产品的教育质量观。 (二)质量、质量观的多义性内涵 虽然不同领域对于质量有不同的理解,但目前对质量的内涵在国内外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来自国家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质量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程度说,认为“质量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它指的是客体对特定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这是质量外在性的一面;第二是特性说,认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它指的是客体本身的属性,这是产品质量内在性的一面。虽然这一质量内涵的界定是对产品特别是企业产品质量的界定,但对教育这一特殊的行业而言,它仍然具有较大的解释力与参考价值。由质量的内涵出发,结合教育产品的不同理解,人们对教育质量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也即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 1.程度说的教育质量观,也被称为“合需要”的教育质量观。它指的是教育所能提供的服务使消费者满意的度。这是一种外在性的教育质量观,这时的教育产品指的是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国内外诸多学者以此来界定教育质量,比如:②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质量是指学校里进行某种教育活动的目标达到什么程度。朱益明认为:教育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所相关的程度。 程度说的教育质量观或合需要的教育质量观是在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出现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个人(学生或家长)是教育的顾客或消费者,顾客的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质量教育的检验标准。这种质量观是满足消费者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的质量观,其宗旨是:按照多样性为基础的质量标准来评判教育质量的高低,弹性化、柔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是其显著特征。在以个人为本的社会里,这种质量观往往占主流地位,它强调教育的顾客是学生、家长,教育质量的高低体现在它能带给受教育者幸福、快乐和满足的程度。 2.特性说的教育质量观,也被称为“合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它是指教育满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只注重教育效果的知识性和学术性。该质量观认为,国家和社会是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它最主要的顾客。这一质量观强调要把客体如教育——本身的特性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符合标准即为高质量,不符合标准为低质量。特性说教育质量观最大的特点是强调设立整齐划一的标准评判教育的质量。 当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时,教育一般以国家本位主义为指导,教育质量观往往是特性说教育质量观,主张以一定的国家标准去衡量国家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高低。这一质量观的最大特点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是各种“标准”,以学生产品的质量判断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判断质量的标准往往从国家利益或国家的要求出发去制定,较少甚至不考虑个体发展的需要。它的逻辑起点是,教育产品首先是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其次才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如果与国家的需要相冲突,可以少考虑甚至不考虑个体的需要。 总之,由于人们对教育产品与质量内涵的不同理解,分别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它们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不同的教育质量评价中,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同时指引着教育不同的发展趋向。 二、我国教育质量观的历史演进:从分离走向融合③ 教育质量观就是人们对教育活动过程及结果的系统看法,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教育效果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评价。由于时代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人们对教育目标取向选择的不同,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与评价也就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教育质量观。恢复高考以来,无论是基础教育或是高等教育领域,我国教育质量观大体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满足某种“质的规定性”到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转变;从为“已知的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转变。④以这两个转变为标志,我国教育质量观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特性说质量观、程度说质量观与二者融合的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