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威 高文 译 编者按: 谈话式学习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经验与研究均表明,作为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教学方法,无论在学前儿童,还是学龄儿童的教学中,谈话式学习都能有效的促进儿童智力与人格的发展,加速儿童的早期学习。本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努力把谈话教学法作为个别教学的重要方法引进课堂教学。尝试虽伴随着失败,但人们毕竟在“同伴指导”、“合作学习”等冲破传统教学束缚的实验性研究中看到了形成谈话式学习的重要性与可能性。为帮助读者了解有关谈话式学习研究的现状,本期特刊登了《谈话式学习》一文,作者艾伦托马斯在该文中首次对有关学前期与学龄期儿童的谈话的种种研究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引言 双向对话,历来被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视为良好教学的本质之所在。约翰·杜威曾在他的《我的教育信条》里对它作过中肯的阐述;布鲁纳则直截了当地把教学定义为“对话的展开”。 每个儿童都具有独特而极其复杂的心智,教师(或家长、辅导者、比较有知识的伙伴、有专长者等等)只有通过有意义的对话才能做到:以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学习的起点;处在儿童的位置来处理学习内容;监控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进程,并随时处理所发生的问题;随着儿童在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或不断得到启悟诸方面的进步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本世纪,人们一直努力想把“谈话教学学法”引入学校课堂;教育界也一直提倡个别化教学。然而,直到最近,研究者才认清这样一个事实:教师们根本没有时间来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个别谈话。即使偶而进行谈话,也是极短促的,并且这种谈话不是就事论事式的就是管教性的,而非教学义上的“互动”。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那些有着良好的师生比条件的低年级课堂。 在许多人看来,“谈话法”太理想主义了;它不切实际,甚至早就过时了;它无法在课堂里实施,因而徒有种种长处。既然如此,重提“谈话法”,其意义何在呢?首先,近一个世纪的教学研究和教学革新并没促成别的更完美的教学方法;而实践中一直沿用至今的那些教学策略,多半旨在强化学生“执行任务”的行为,尤其强调严格的管束和严明的课堂纪律。所有这些研究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事实上,学生花在“执行任务”上的时间越多,其学习就越会消退。更多严重的是,一旦将有效的管束视为良好教学的主旨所在,那将导致根本性的错误。其次,众多的研究者和评论者痛感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无真正的提高,并一致认为:只有当学习个体具备了适当的学习动机和其它各种教学上必需的条件,目前的状况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个别化教学”(本文以“谈话式学习”名之,以更好地揭示其所具有的激发动机、促进“互动”的特质)向来是许多论文的主题,这些文章词藻华丽但缺乏实质性的分析研究。本文的目的是:(1)以充足的证据来论证“谈话式学习”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并主张探寻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将之运用于实践;(2)探讨不同情境之下“谈话式学习”的性质。 一、生活早期的谈话式学习 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儿童处在一生中最为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中,其获得的知识量也是惊人的。他们学习语言,并了解日常世界、生活万象;他们为学习科学、数学和文学作好了最基本的准备;他们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情感,并积累了多种多样的社交技能。这些了不起的学习结果是不可能独立获得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只能通过与知识更多者——通常是父母或扶养者——的交往而获得。这些情况似乎并没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最近,才有研究人员开始描述日常谈话对幼儿期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研究结果充分揭示了谈话学习何以如此有效——至少在生活早期。斯盖弗(Scheffer 1984)描述了父母如何通过“巧妙配合”("dovetail-ing")来促进儿童最早的交往技能;布鲁纳(Bruner 1988)用“提供支架”("Scaffolding")这一术语来描述成人如何通过提供适当的语言结构来促进儿童语言的获得;伍德(Wood 1988)用“偶然性”("Cotingency")这一术语来描述典型的父母教学:它是一种微妙的“混合物”,包括展示、告诉及知道什么时候不理会孩子;维果茨基首倡的有关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研究表明:儿童对概念的掌握是通过与成人的社会交往而达到的;罗格夫(Rogoff 1990)进一步提出:日常社会活动中“有指导的参与”("guided participation")即为儿童早期正常的智力发展与学习所必须的全部条件,父母或扶养不必特意地去教;梯扎德和休斯(Tiza-rd & Hugnes 1984)以“智力探究”("intellectual Search")一语来概括:学前儿童在获得知识以及通过家庭日常对话(父母提供了一个如罗依德(Lioyd 1990)所称的“交流辅助系统”("Communicative support System)而磨练思考技能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主动活跃的角色。 梯扎德和休斯(1984)所作的著名研究,描述了母亲与3—4岁儿童之间自发的学习过程。它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在日常谈话的情境里是如何不断学习的,提供了一些特别有意义的视角。这一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家庭学习与学校学习作了比较,从而揭示了究竟是什么使得谈话学习如此富有成效。在家里,成人与儿童间的对话要比在学校进行的对话多3倍,这不足为怪。然而,研究者惊奇地发现,家庭中的谈话具有更高的质量。在家里,儿童谈及的话题有:工作、家庭、出生、成长和死亡…,以及有关曾经一起做过的事和将来打算做的事。他们在谈到诸如屋顶和椅子的形状、圣诞老人的本性、王后是否截着卷发夹睡觉等不同的话题时,常常感到困惑。但是,学校里的谈话就缺乏这种丰富多样性及深度;儿童也同样失去了深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结果的意识;双方(成人与儿童)没有真正为进行交流而作出努力。家里的那个好提问、有疑惑的儿童,在学校已不存在……儿童跟成人的交流主要限于回答成人的提问,而不是自己提出问题;或者只就其他儿童的近况和玩具之类的话题说上几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