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道德的教育与真正幸福的追寻  

——当代中国教育的伦理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兼聘岗位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严肃讨论教育与人生幸福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幸福的真正意涵,对于巨变中的当代中国来说十分必要。虽然功利主义的逻辑常常遭人批评,但是人生幸福始终是恪守道德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最重要的使命也在于,人们应当清晰地界定幸福的具体内涵,而非仅仅简单说明幸福作为道德行动理由的重要。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从幸福概念的正确理解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基于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应当、能够对学生和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修回日期:2015-06-2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5)08-0032-05

      一、缘起:中国教育巨大的进步与问题

      众所周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而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表征这一历史性进步的数据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2008年9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在全国城乡全面实施免除学杂费的9年制义务教育。[1]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实际上是人类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意味着从那时起全球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真正获得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受教育权。与此同时,在1949年超过80%、1979年高达38%的中国成年人文盲率在2008年也迅速降低到了8%以下。另外一个关于中国教育进步绝好的例证,当是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中国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从1949年的11.7万人、1978年的86万人,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2021万人、2012年的2536万人。①

      但当代中国教育就像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形一样,我们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与严峻挑战。最大的问题当然是中国教育质量的低下,其主要象征就是太多的教育当事人在教育过程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幸福感。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中国几乎所有的教育当事人都处在“不幸福”的教育生活状态之中——学生们倍感课业负担的沉重、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家长们不堪子女教育竞争压力等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是普遍和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应有的严肃追问当然是:

      一种不能带给人们幸福的教育,还是健康的教育吗?或者,一种不幸福的教育,还是“道德”的教育吗?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伦理课题在于如何确保教育本身不被异化。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认真讨论“道德的”教育与真正幸福追求的相关性,展开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的伦理思考。

      二、教育不幸福的巨大危险与深层根源

      不幸福的教育,当然是不道德的教育!

      而且,不幸福的教育对于今日中国的危险性巨大无比。

      首先,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教育过程中的不幸福,意味着师生双方当下的教与学生活质量的低劣,而且也必然在工具性目标的达成上效益低下。而这种效益上的挫折来源于一种缘木求鱼的逻辑。比如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其初衷无非是课业成绩的提高,但是索然无味、了无生趣的机械记忆原本就效率低下,未来更是只能在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培育的教育测试中败下阵来。近年某些过去在高考成绩上举国闻名的“名校”已经开始日渐衰落,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原来似乎“有效”的模式逐渐失效。

      其次,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不幸福的教育无法支撑对于今天中国极其重要的产业与社会转型,并阻碍“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亟须完成的产业与社会转型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但是很明显,只培育听话的孩子、只培养按照标准答案作答的应试机器,不但了无生趣,而且根本无法带给人应有幸福的应试教育当然也就无法培育大量具有内在热情与创造力的创造性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上功利意义上的分析的背后,我们还必须开展另外一种涉及本体论的严肃讨论。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再生产。就是说,人被父母“生产”下来,只是“第一次生产”,这次生产只是产生了一个有无限发展可能性但又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的躯壳。教育的意义或者伟大就在于将这个生物意义上的躯壳注入社会精神文化。就像人们为计算机加装软件使之成为能运转的电脑,教育实践的使命在于通过文化的嫁接使人成为真正和完整的人。教育因此是人的“第二次生产”或“再生产”。我们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看出:作为“再生产”,教育最重要的意义乃在于使得每一个个体具备文化的力量,在自由而非自在、文明而非野蛮中生活。简言之,教育使得我们有能力超越动物式的、简单趋利避害的生存方式,追求“有意义”或者真正“幸福”的人生。而目前的教育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幸福状态,不仅意味着师生双方当下的教与学生活质量的低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当下教育的不幸福状态一定会大大降低学生、教师、家长未来生活幸福的可能性。因此,几乎所有教育当事人的不幸福,堪称当下中国教育最让人不堪的社会建设问题,其本质是教育的异化或者教育在精神上的腐败。

      如何才能找到解决教育、幸福或者教育异化问题的答案?

      我们需要追根究底。因为答案常常隐藏在问题的背后。

      那么,归根结底,是什么形塑了不幸福的中国教育?或者,应试教育长期挥之不去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撇开一般宏大的客观社会分析,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是,我们(包括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在教育目的观上有严重问题。

      追求幸福当然是人类普遍和终极的教育目的。但问题在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幸的是,许多中国人却对“幸福”的概念产生了严重的误读。或者说,我们在理解幸福的普遍概念时所依据的,乃是一种恶俗、低劣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正是人们对于幸福概念的误读,才导致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功利主义的恶性竞争。

      因此,今日之中国亟需一场心灵的革命,且这一心灵革命最重要的任务乃是确立对于幸福概念真正严肃、准确的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