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格教育和关怀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范伟伟(1981-),女,河南南阳人,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兴起两种道德教育的新革命:关怀教育与新品格教育运动。这两种道德教育分别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视角和社群主义美德伦理的基础出发,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重新诠释了道德教育的内涵,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6.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0)01-0049-05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人的精神就处于极度不安之中,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学家赫斯利普对此精辟地总结道:“自‘二战’后,美国人的行为出现了问题。这由以下熟悉的事实证明:犯罪率的上升、非法出生率的极大增长、对公共利益关注的下降、逐渐关心特殊和个体的利益、逐渐增加的对名誉、财富和权利的偏爱而缺少羞耻感、公众人物的不道德行为、人们和媒体对邪恶鬼魅的迷恋等。另外,就是没有共同接受的一套标准。”[1]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急剧滑坡:酗酒、吸毒、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家庭和学校的暴力、辍学、自杀或者谋杀等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新品格教育和关怀教育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两者都认为,美国社会陷入一种“个人主义困境”,这种“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或极端主义”就是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这种个体自由主义,即崇尚个人价值、个体权利、个体自主性;忽视社会责任与奉献以及人在社会关系与群体中实现自我的可能性,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物质主义的盛行、金钱利益的驱使、贪婪欲念的滋生等。打破传统、打倒权威、打散社群与关系后产生的“现代人”,摆脱了身份、等级和出身等传统社会对个人的制约而产生出新的现代性自我,一种“脱域”的自我。[2]正是这种没有社会规定性的现代自我,带来了道德依据的个体化,从而产生了道德的解体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

      社群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都深刻认识到这种自由主义和现代自我固有的危险性,试图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模式,但由于两者的视角和立场存在差异,使得关怀教育和新品格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场所等各个方面提出的观点也不同。

      一、理论来源:社群主义美德伦理的哲学基础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哲学视角

      1.品格教育:社群主义美德伦理的哲学基础

      许多品格教育者都批评当前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相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认为正是这种个人主义的困境造成了道德共识的失落与消散。首先,人们对“何为道德”这个基本问题都难以达成一致。海登指出:“许多人避免谈道德,但在谈论道德时,关于何谓道德,具有不同的理解:一套神圣性戒律?一种支持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一种不适合公众讨论的主观性的东西?一套能够依据进化论解释的行为规范?一套服务于特殊环境并随之改变的习俗?”[3]其次,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解决个人主义所带来的种种道德问题,反而成为其共谋者,加剧了社会道德的分裂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无论是价值澄清学派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还是道德认知模式的形式主义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传递一定的道德内容)。

      社群主义者麦金泰尔考察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三种美德观,认为传统美德的缺陷在于“没有单一的、中心的和核心的德性概念”,他声称:“我将论证,事实上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并且这个概念将以它概念上的统一来装备我已描述了的这个历史的传统。这个概念使我们可以清楚地把那真正属于这个传统的德性信念与那些不属于这个传统的德性信念区分开来。毫不奇怪,可能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的不同部分源于这个传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概念本身就体现了历史,它是历史本身的产物。”[4]而这种核心概念将成为道德共识的基础和源泉,道德教育也将是对这种美德和传统的传递与维护。

      2.关怀教育: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哲学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兴起的关怀伦理学开始对传统的道德认知理论发起冲击。它肯定女性独特的道德体验,关注具体的道德情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相互关怀,试图打破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在道德教育领域补充一种在以往的历史上被忽视或者丢失的声音——女性的声音。

      女性主义者卡罗尔·吉利根提出一条新的道德发展路线——关怀路线,质疑柯尔伯格的“正义”道德发展路线的普遍性。她通过研究表明,与男性强调自主、权利的道德相比,女性倾向于把自我看成是相互关系中的存在,把道德视为对他(她)人的责任,奉行一种重视具体情境、关系和责任的关怀伦理。

      内尔·诺丁斯将关怀伦理学应用于道德教育。首先,她批判了传统道德教育理论过于强调道德判断、推理而导致道德教育的扭曲。在她看来,柯尔伯格模式对道德推理等级制描述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女性对道德的探讨不同于男性:其一,她们倾向于联系情境来讨论道德问题,将道德作为一个生活问题而非抽象争论的知识问题来探讨;其二,她们更倾向基于关怀,而非原则、推理、判断、证明来解决道德问题;其三,她们更注重情感、感觉和他人的需要。诺丁斯认为,以逻辑推理为特征的伦理道德观是出于男性经验的产物,而以关怀为取向的伦理道德观才是出自于女性的经验。对于道德教育问题,诺丁斯认为,妇女面对道德教育问题的表现值得引起注意。妇女总是将自己置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之中,表现出人的责任感。她们常用“关怀”一词说明她们的行为,从关怀者的角度处理道德问题。同时她也指出,在强调把“关怀”概念引入道德教育领域的同时,并非关怀者必然是女性、被关怀者必然是男性。关怀和被关怀的角色是没有性别差异的,男性也可以分享以关怀为特征的伦理道德观,成为优秀的关怀教育的实践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