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①P211一事物之所以是此一事物的根本在于此一事物的质,此一事物的质变了就表明它不再是此一事物了。所谓“同质化”,就是质的同化过程,指的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赖以相互区别的质发生了趋同的情况。 同质化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教育同质化的前提是教育符号化。在符号化进程中,教育呈现出标准化的特点,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与均衡,但也导致了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工具性异化。 一、教育符号化:教育同质化的前提 哲学家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既可以借符号认识世界又可以借符号创造文化,人类文化的积累实际上就是符号及其意义的积累。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便是传承人类文化,从某种角度讲,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传承符号及其意义。首先,符号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人类活动的经验和一切认识都依赖符号得以保留,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符号传递给下一代人;其次,教育活动本身的形式也是符号化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作为交流,中介是必不可少的,显然这个中介无疑还是符号,无论语言、文字、音响、图像等等均是符号的表现;再次,教育活动的成果也体现为符号。人在受教育之后总要进行一定的测评,进而对受教育状况进行认定,而认定的结果往往就是符号。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是一种符号,今天各种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等也都是符号的表现。虽然,符号化本身并不等于同质化,但它却为教育同质化提供了可能。 北京奥运会是在哪一年开的?可以回答是爷爷76岁那年开的,这没有错,但是它是无法与不熟悉你的人相交流的,因为它缺乏通用性。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可以用公元2008年来表示,虽然,对于特殊个体来说,“2008年”远没有“爷爷76岁”来得形象与丰富。然而,这样一种干瘪的通用的符号化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却是好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成为在更大程度上的自由人。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人摆脱具体时空的束缚,就可以“通过冲破地方习俗和实践的限制,开启了变迁的多种可能性”。②P17教育在符号化的过程中,摆脱了具体时空的束缚,其实也就是一个“脱域”的过程,就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②P18它遮蔽了教育活动的具体性,即在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特殊的不确定的具体的时空关联,诸如受教育者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心理状况、生活状况等等遭到忽视,而用一个一般的教育活动取而代之,以此来获得教育的普遍性和一般性,也就是获得通用性。教育既然脱离了具体的束缚,对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就转向于一种抽象体系。现代教育的最大抽象体系就是学生统一考试制度,不同学生用同样标准进行考量,而不问学生具体情况。通过统一考试制度使得我们可以忽略不同学校和地域所造成的质的差异,而把不同教育之间的差异归结为考试分数的差异,也就是量的差异。 在消费社会中,符号的意义不在于对原初指谓的描述而是在消费活动中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人们所追求的不是符号代表什么实在的东西,即符号的指谓,而是符号在使用过程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譬如,同样材料质地的服装,品牌符号不同,售价则天壤之别。就原初状态而言,符号的指谓与象征意义是相应的,但在消费社会中,符号的象征意义就摆脱了指谓而成为独立的存在,比如文凭作为符号的意义不再是指谓知识水平而是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对符号的追求取代了对“实在”的追求成为教育本身的目的,对工具性符号的追求成为教育的目的也就使得教育本身成为工具,受教育者成为符号的奴隶。也就是说,符号不是人的工具和附庸,相反,人却成了符号的工具和附庸。在同质化的教育下,教育成为没有主体性的教育,受教育者成为没有自我没有个性的人。这种同质化的人,是没有创造力的,因为他们不懂得“差别”的意义。 二、教育标准化:教育同质化的表象 同质化教育的现实表现就是教育标准化。所谓标准化是使某物或某事按标准去做,按标准校对或与标准相比较来进行评估。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标准化应该是对重复性事物实施的,而教育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重复性活动呢?教育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活动,是一个时刻创新的事物。把教育看做是机械的、重复的活动,也就是把教育看做是本质上没有变化的活动,即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同质化活动,本质上是不对的。那么,教育的标准化或者同质化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秩序和效益。然而,秩序和效益却不是教育本身的目的,至多不过是一般组织活动的原则,与教育的本质没有直接的联系,就标准本身而言是外在的东西,对教育而言是工具性的。在这里,教育自身的目的被取消,代之以工具意义异化而成的目的。从标准化的产生来看,福特的流水线是近代标准化的开端,标准化也长期用于各种生产活动中,但是,标准化始终应用于各种工具的生产,而不能用于更富有创造性的领域。像“教育”这样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在标准化中只能丧失其创造力,沦为工具生产的活动,而工具性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也只能是工具。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教育系统本身开始调整自身的运行规则和运行方式。为了应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猛增,教育的整个过程便朝着流水线生产的模式转变。教学计划在不同的学校间相互抄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计划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教育活动本来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灵活性极强的活动,但僵化的计划剥夺了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学计划的统一使得教育显得如此的有序。以标准化为显著特征的同质化教育保证了学生可以受到更多的教育,同时也可以教育更多的学生,这在消费主义看来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