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虚伪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最基本的特征是道德上的虚伪和伪善。道德虚伪的实质是道德信念、信仰与实际道德行为的背离,是对道德本身的直接抹杀和破坏,也是一种道德堕落、道德衰败的标志和信号。道德虚伪现象的存在,会使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丧失威信,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虚伪的人,由于长期掩盖真实的自我,就会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变态。因此,道德虚伪无论对于群体还是个人,都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灾难。 现实生活中滋生道德虚伪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道德教育的失误。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过于理想化、形式化,带有浓重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主知主义倾向,在这种倾向指导下的道德教育实践,把道德教育看成是传授既定道德知识、价值规范的过程,而对于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关注和强调却非常欠缺,这必然造成“知行分裂”的后果。 其次,现实社会的纵容。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社会对其道德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实际上,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虚伪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一种反映。此外,大众传媒、家长为人处事的行为习惯,都会给孩子提供不良的模仿榜样。 第三,内在人性的利己倾向。道德虚伪的产生也有其人性基础,尤其是当现实的处境对自己不利时,人们往往运用各种方式来掩饰和伪装自己,这种类似于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为道德虚伪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一旦条件具备,道德虚伪便会应运而生,并滋生蔓延成为一种习惯。 摘自《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长沙),2007.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