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媒时代汉语文学的建设维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9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8)06-0181-10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传媒的快速普及带来了网络文学的不断升温,诞生时间不长的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新媒体作品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不可小觑的艺术新军,它们不仅以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与传统的书写印刷文学分庭抗礼,进而改变汉语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而且借助新媒介的凌厉锐气,不断冲击传统的文学观念和生产体制,引发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型。面对这样的文学发展现状,如何规范和引领数字传媒文学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中国新世纪文学建构与繁荣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紧迫。

      在数字媒介迅速成为这个时代的“元媒体”(metamedia)和“宏媒体”(macromedia)时,人们不会怀疑这种媒介对文学强势覆盖和敏锐渗透的威力,却不免担忧新媒介霸权中的文学命运,质疑数字文化增殖时代的文学前景。媒介革命已经成为催动新世纪中国文学转型的技术引擎,但这一语境中的文学能否真正延伸成为一个文学发展的历史节点,推进转型中的文学健康前行呢?在由传播媒介引发的文学新生与守成的博弈过程中,中国文学还有没有创新力?基于此,我们必须确立新世纪文学发展和建构的理念,以确保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面前,还有足够的自信悉心地呵护文学,使它既能坚守又有发展。此时,我们需要找到能顺应时代媒介变革、又能福佑中国文学前行的建设性维度。

      一、调整对文学的理解方式

      转变观念,调整对文学的理解方式,建构数字媒介语境下的文学观,是创新文学的前提。尼葛洛庞帝说过,“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现在看来,数字媒介决定的不仅是我们的生存,还有文学艺术的生存。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变则通,通则久,此时尤其需要树立文学的“通变”观念。当“数字化生存”成为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存方式时,文学的数字化存在就将成为文学史的存在。这时候应该高扬通变的旗帜,重塑与之相匹配的文学理念。电脑艺术、网络文学、手机创作等,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环境相适应的,是这个时代环境的文化表达。我们只有立足现实,超越传统,实现知识视野和观念模式的更新,才会有文学的进步与创新的活力。今天,数字媒介的技术力量,已经使文学的存在方式、功能方式,文学的创作、传播、欣赏方式,文学的使用媒介和操作工具,以及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都发生或正在发生着诸多新变,因而传统文学的观念形态也必须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思想体系和学理模式等总体构架上,由观念转变推动理论创新,由理论创新达成理论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数字媒介对于文学传统的挑战变成文学在涅槃中再生的契机,在迎接挑战中建设数字媒介语境中的新文学。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仍然需要践履人类赋予其精神原点的价值承诺,让新媒介成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有效资源,这是我们需要坚守的重要立场。面对传统文学与数字媒介文学并存的发展格局,应该以兼容与互补的文学立场,确立起文学多元发展的层级模式,让数字媒介文学成为传统文学的必要补充和有效延伸。笔者曾提出:“数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及其精神原点永远是本位和本体的,它们是文学发展的根,文学观念的源,需要恒久的绵延和持续的坚守,即使文学要变也要将之视为改变的依据,任何新媒介文学都需要将它作为发展的前提,并以不断创新的业绩给传统的文学精神以生命的滋养,而不是让数字媒介淹没伟大的文学传统,用工具理性覆盖文学的本性,用新媒介的技术力量吞噬文学的审美。直言之,文学是一种人文精神性的价值存在,它浸润的始终是创作者的审美情怀,释放的是审美化的诗性魅力,营造的是人性化的心灵家园。”[2] 当一种文学止于媒体突围却尚未实现艺术创新和价值重建时,人们对它的疑虑是必然的,因为它自身的历史合理性是未经证实的。如果数字媒介文学的时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媒体革命多于艺术创新、传播方式胜于传播内容,它将得不到历史和现实的尊重,其合理性亦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介文学永远需要从传统的精英文学中汲取营养,坚守人文审美的价值承诺,并用新媒介的锋芒去拓展文学的新空间与新价值;同时,传统文学也需要在调整与转型中吸纳新媒介文学的新鲜经验,在丰富和改变自身中重塑文学的新境界。

      总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一次次的媒介变迁从未中断文学精神原点的历史赓续,倒是新媒介的不断涌现赋予了文学更替以新的资源。历代文人的写作由甲骨、钟鼎、简牍而绢帛纸张,由刻刀到毛笔,由毛笔到铅笔、钢笔,这些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的更替和进化,并没有影响反而推进了文学的进步和发展。20世纪后期,人类发明了电脑和网络,诞生了数字媒体,键盘鼠标和界面操作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写印刷和纸页阅读。毋庸置疑,这场媒介革命必将引起文学的巨大变革。但是归根结底,媒介还只是创作的工具,载体和传播工具的改变,不会改变文学的本质与品格,不可能也不应该改变人类赋予文学的精神内涵。“变”中的不变与“不变”中的变,永远都是相对而辩证的,数字媒介只能给文学传统以新鲜的力量,而不能成为它的掘墓者。有作家敏锐地看出了这一点:“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3] 另有作家给出了这样理性和乐观的答案:“只要人性没有变,只要人类对美、对爱、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没有改变,那么,文学的本质就不会改变。不管科技如何革命,不管书写的工具和传媒如何花样翻新,文学仍将沿着自身的规律走向未来。”[4] 这是理智和令人信服的见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