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学的经典化取向

作 者:
盖生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后现代语境下,经典化是一个易遭质疑的词汇,它常常使人联想到被颠覆、被解构的元话语、元叙述。而这恰恰是重提经典,重建经典的原因。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的经典,是长久地保存在人们心中的某种范式、样板。它不屈从于当下的流行的排斥,却比即生即灭的流行更有生命感,更具承受人类文化记忆严酷筛选的能力和韧性。因此,它是超越的,因为它拒绝为现时世俗价值观念所左右;它又是引领性的,因为它的使命是衣被当下,影响未来。同时,经典并不刻意地标新立异,甚至从某种角度讲,它可能具有某种保守色彩,因为它从不简单地否决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因素,而把它们作为发展自身、超越自身的资源。经典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于它更注重深度意义的表达及与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切近。一个失去经典的时代,是没有希望的时代;而一个专门颠覆、消解经典的社会,也必然是价值失重、庸俗的社会。纵容和制造平庸,推崇不确定性、偶然性、感官化、本能化,虽可能风行一时甚至取得商业的成功,却不能经久于世,因为它们与艺术或审美无关,更与经典无涉。

      从一定意义上讲,摄影文学既是应运而生,又有些生不逢时。在以感官消费为表征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直观的图像已大面积地挤占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学则相应地萎缩。作为对图像化世界的一种俯就式争夺,文学向图像投去深情的一瞥。于是,摄影文学正式诞生了,这就是所谓的应运而生。然而这又是一个真、善、美、被质疑、被搁置、被遮蔽、甚至被解构的时代。一些资深的艺术门类,诸如绘画、雕塑乃至文学等,有相当的部分都在失去精神维度、主体零散化、旨趣本能化的情势下苟活,一个初涉艺坛、边缘性艺术的摄影文学能有多大的发展前景,确实令人担扰。这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因此摄影文学如何给自己价值定位,是迎合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自己成为诸多边缘化、平面化、庸众化、商品化的后现代文化的一分子,还是孤标独立,默默地建构自己诗意与高贵的品格,确实是个两难选择。选择前者,或许由于文体的初验效应而给受众某种新鲜感。但可以想见,它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没有个性、又消融个性的大众文化流行之中,因为在大众文化里并不缺乏图文式广告和廉价的浪潮的感官性愉悦。而选择后者,则意味着摄影文学必须具备超常的生命韧性和生存耐力。因为它无法回避如上所言及的种种诱惑和挫折。那么,如何使摄影文学这艺苑中初绽的小花健康地成长,在我看来,正确的选择应是走经典化的路。

      所谓经典化,就是对经典的追求,就是标举人文精神、弘扬崇高、体现优美,一句话,就是进行高品位的建树。经典作为一种预设的价值召唤,一种形而上的指向,在具体创作中,往往内化为艺术家的精品意识和原创精神,并以之为警策和鼓励,促使其向经典趋近。追求经典,一方面意味着以历史上的经典为榜样,另一方面,则是把自己的每一次创作,都作为将留存于人类文化记忆的主标准来要求。就是说,经典化的经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指已经存在于历史上的确然性的,另一种则是存在于艺术家心中的自我拟设的自我期待。前一种形态的经典,往往是生产摹仿之源,这也是批评界经常诟病经典化的原因。在一般的艺术史上,对经典的推崇和效法,往往意味着一种文体、一种范式、一种审美程式确立后的凝固。但在当下以互文性为叙述表征的后现代语境下,即便是摹仿经典,也比削平深度的互相复制要好得多,因为经典毕竟是一种高品位的体现。

      况且,就后一种形态的经典而言,则是于创作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价值诉求。如果每个艺术家都能自觉地将每一次创作以经典的高标准来要求,那么艺术界的真正繁荣就是可以预期的了。基于此,经典化应是对当下艺术创作平庸化、浮躁化趋势的校正与拯救,也是对资本逻辑介入的有效抵制。

      事实上,任何资深的艺术门类的发展,都曾深受经典化之惠。譬如在摄影文学的近亲绘画艺术发展史上,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祺罗、拉斐尔和现代主义的先驱梵·高、高更、塞尚等,尤其是后者,他们都不甚计较现实利益的大小,而对每件作品,都以一种向历史负责的态度,一种孤傲而强悍的自信进行创作,宁可忍受现时需求的排斥,甚至是因兑换不了商品价格而难以自下而上的困境,也不降低自己的艺术品格俯就流行的档位,于是他们都创造了经典,并成为人类艺术史上不朽的记忆。

      而且,经典的确立,只有缺乏创造力的摹仿者才死于其门下。对有出息的艺术家而言,经典不过是一种参照、一种鼓励,而不是压迫的权威和不容置疑的“元话语”。譬如继达·芬奇们之后,又涌现出多少堪为经典的绘画精品?梵·高们也没有成为马蒂斯、毕加索们再创经典的障碍。因为艺术创作说到底是艺术家生命的表征,一种情感的符号。而生命、情感都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艺术品在本体是不可摹仿的。

      经典化落实在摄影文学的具体创作中,主要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选材。摄影文学的选材与一般的摄影及文学作品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其自身特点。作为摄影文学的图像选材,必须能给出文字表述以较广阔的空间,使文学的意蕴得到强化而不是降解。对于某些一览无余的题材,在纯摄影中也许是可以的,但作为摄影文学的图像,文字表述就显得多余而尴尬了。这说明摄影文学的图像应具有某种再表达的蓄势和潜能,同时也表明经典化是对摄影文学的深度期待。

      2、立意。由于摄影文学是优势互补的复合型艺术,它的艺术包容量和表现力理应有所加强,因此立意高远、富于内涵,是对它的必然要求。对于单纯摄影,也许一只小蜻蜓、一朵小红花就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如果作为摄影文学的立意就显得单薄而浅露。所以,摄影文学应具有大视野和高取位,即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作为内在的支撑,这恰恰是经典化的表征。

      3、取境。摄影文学的取境,要以选材和立意为基本前提。所谓取境,就是从图像和文字的复合表述中渗透出来的诗意和韵味。这也是摄影文学区别于图文广告和新闻摄影的“基要”。在当下以刺激取代诗意,以震惊驱逐韵味的时代,标举取境的高格调,就是对审美操守的维护,也是对摄影文学向经典化迈进的庄重承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