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及其理论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吉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生产转向”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中展现出的新的理论发展动向。在布尔迪厄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区隔研究、朗西埃的“感知的再分配”理论和当代审美资本主义研究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生产维度上进一步拓展了理论空间,着重探讨艺术生产、文化资本、审美趣味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对当代美学问题域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当代美学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文化与资本、体验与经济、美学与时代的关系及其呈现出的理论问题。审美资本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发展与当代社会文化转型过程密切相关,二者交汇融合也促使当代美学进一步关注当代体验,这是当代美学走向新的理论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7 年 12 期

字号:

       文化生产问题向来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理论中,文化生产问题是以一种“问题性框架”的理论形式展现出来的。所谓“问题性框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美学思考中,既从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生产组织方式的角度探讨美学问题,又把商品、生产、资本的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文化与美学批判结合起来,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中扩大了“生产”范畴的指涉范围及当代属性,从而走向深刻的审美现代性批判。美学的生产视角及其理论属性研究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批判理论中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当代文化生产、文化资本、文化消费介入审美文化经验的过程与机制越来越复杂的语境下,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朗西埃等将文化批判功能不断延伸到当代文化生产与审美实践领域,引发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这种“生产转向”既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重视文化经验的现实性与当代性的表现,也是当代美学内在的理论发展路径及其美学研究问题域发生重要变革的表征,其中展现的文化与社会、美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多重理论矛盾及思想张力,值得我们作出认真的考察与论析。

       一 “生产”视角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问题域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域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批判密切相关。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生产”的概念有效联系了劳动、文化、实践与人的感性问题,因此,关于生产问题的理论思考不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思考现代美学问题的重要的理论视角及思想原点,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生产的理论属性研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的问题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最具现代性影响的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学说,生产问题曾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集中讨论的问题之一,一方面,“马克思在身后留下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谨而成熟的经济理论”①,另一方面,“马克思许多最富于活力的经济学范畴都蕴含着美学”②。正由于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生产问题密切相关,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与文化、文化与资本、生产与人的感性意识发展等问题为核心的理论研究与文化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域。

       在这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域中,马克思没有孤立地阐释生产问题,生产问题是与雇佣劳动、资本、商品交换、价值、人的感性意识发展等问题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强调:“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③但他又提出,不能把物质生产本身当作社会中的一般范畴看待,而要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进行考察,如果离开了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社会属性研究,生产、资本等“就什么也不是”④。在关于生产的研究中,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就生产本身的问题展开思考,而是以生产为核心,将生产与资本、文化的阐释分析联系起来,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生产和文化逻辑发展过程,这就使生产问题的研究具有了一种问题性框架的隐喻表达形式,不但丰富了生产概念的理论内涵,而且扩大了生产问题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域的确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域中的生产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思想原点之一,也是一种理论发展与创造的新的阐释角度。卢卡奇说,马克思描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并揭示其基本性质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绝非偶然”,“因为在人类的这一发展阶段上,没有一个问题不最终追溯到商品这个问题,没有一个问题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的解答中找到”⑤。这也是艺术生产论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的原因。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剩余价值论》《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生产问题的研究总是强调生产与资本、劳动、价格、人口等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关系,其中精神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问题是探讨生产与文化、文化与资本、劳动与价值等理论问题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提出:“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指艺术形式——引者)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⑥马克思强调,艺术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区别的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不是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一切艺术生产都是为资本创造价值的,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只有产品进入社会文化与资本运作的过程中,艺术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通过对艺术生产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使生产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逻辑的思考建立了理论上的联系,正像卢卡奇说的那样:“商品只有在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时,才能按其没有被歪曲的本质被理解。”⑦这就意味着对商品、生产问题的理解既要走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元论理论模式,也要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加以考察。马克思通过艺术生产问题的研究,使生产问题连接起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让商品生产问题具有了文化属性与人本属性,并上升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生产关系与文化逻辑的批判,从而强化了艺术生产论的现代内涵。

       生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域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艺术生产与文化资本问题的理论阐释,有力地发展了一种唯物主义的文化生产美学。特里·伊格尔顿提出:“马克思是最深刻的‘美学家’,他相信人类的感觉力量和能力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的目的,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论证。”⑧马克思强调生产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文化逻辑中的重要作用,但他对生产问题的研究没有忽略审美感性问题,这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具有美学元素的重要标志。这种美学元素首先是在对生产与人的感性实践能力的关系探讨中展现出来的。马克思谈到:“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生产视角出发对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的区别作出了深入探析,指出人的劳动具有实践性及自由自觉的特征,因为在人的劳动中,“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⑩。这是马克思对生产与人的感性意识发展的最核心的理论思考,揭示出了生产、劳动与人的感性经验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审美阐释空间,也让生产、劳动与美学的关系问题获得了理论上的提升,是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域中的重要理论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