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摄影文学理论回眸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科技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传统的文学文本在声像技术的冲击下日益面临着失去读者的危险,文学理论形态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年来,如果说文艺理论界还有什么轰动的事情,并足以牵动许多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力的话,那就是摄影文学理论的萌芽、兴盛到逐渐壮大。得益于《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这块沃土,得益于《导刊》周围一大批专家学者对成东方先生创立“摄影文学”的扶持与关注,一种簇新的文艺理论形态应运而生,并以其特有的气势浮出了历史地表。这是理论界的一件新鲜事,也是传统文艺理论面对时代的冲击与挑战时作出的一次积极回应。

      文艺理论形态变革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如果说从“诗言志”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再到“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诸种理论形态发生变化的动力大多来自于外部因素,那么,图像与文字相结合形成的摄影文学创作热潮直接导致摄影文学理论的诞生,则只能从研究对象的内部及文学理论自身寻找动力和原因。摄影文学理论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也不同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不是来自于理论家的主观意识、思想体系或哲学观念;理论家进行考察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充或完善已有的思想体系,也不是为了验证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或有效性;摄影文学理论研究过程中,理论主体的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不是自上而下的观念演绎,而是自下而上的知识或经验的总结,是依托于摄影文学作品,并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所形成的理论形态。简言之,摄影文学理论不同于此前以“观念”或“方法”存在的文学理论形态,它首先是一种现象,然后由对现象的概括上升到了理论。理论主体虽然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研究范围也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大体一致的,即以理论的动力挖掘创作的潜力,使之在文艺园地中绽放出更大的魅力。

      一年来,相当多的理论家和年轻学子将研究对象定位在摄影文学上,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尤其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们,以对摄影文学理论的探讨来丰富他们的课堂内容,扩大他们的理论视野,在促进摄影文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客观上增强了理论对创作产生的动力态势,并有助于其潜力的挖掘和魅力的展开。

      综观一年来的摄影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理论主体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摄影文学的理论机制与理论定位

      1.理论机制

      北京大学董学文教授、金永兵在《解构与整合——对摄影文学中文学的功能性分析》一文中,谈到了摄影文学如何被整合进一个新的格式塔及其中文学的功能变异,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摄影文学获取新质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首先,“文学的形象塑造功能被消解”。因为摄影文学不仅供读者去读,更是让他们去看,读看结合,既发挥阅读想象的作用又发挥视觉的作用。在摄影文学中,画面与文字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文字是对画面的意境、形象的延伸、生发与擢升。其次,“文学的真实性被消解,走向一种超真实”。摄影文学的真实性不是生活的客观真实,而是借助于摄影形象使人们获得与从前的“真实”体验完全不同的真实感。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超真实的类象往往会成为现实真实的判定准则,甚至开始构造现实生活。再次,“文学的审美方式被解构”。摄影文学即使是先有文字,也必须重新对文字进行符合图像要求的再创造,即图像化过程,否则,文字与图像很难成为统一的整体。这就消解了传统文学的文本主义权威,出现了崭新的艺术思维语言与思维方式。总之,摄影文学在图像化时代寻求看与读的有机结合,打通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局限,以感性与理性相互补充的方式实现了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朱孟仪的《审美复合:摄影文学的美学机理》一文认为,摄影文学正是借助于“文本”与“图本”的高度融合来表达艺术家的审美体验的,摄影文学成为艺术家复杂的感情、理解和想象等内在体验的合理的感性形式,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摄影文学本身的多向性、超越性和包容性等多重特征,使它不仅能够成为沟通内在体验与外在形式的纽带,而且能够唤醒人们的多重审美体验,产生超越现实与理论之上的非功利的审美效应。

      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在《画面和文字必要的错位》一文中谈到,摄影文学面临着一种难度,一种挑战,这使其有了创造的天地。摄影文学的主流不是诗化的而是叙事化的,叙事连续性和摄影瞬间性的矛盾要靠文字来弥补。摄影的质量固然重要,文字的质量更为关键,其首要的条件是摆脱被动,既不脱离画面,又与画面保持一种错位,从而构成一种情绪的张扬力。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的《互文性:摄影文学的精髓》一文指出,摄影文学妙在照片与诗文相互生发之处,这就是互文性的奥妙。“互文性”的提出打破了文本作为自足的密封整体的观念,代之以文学生产具有其它文本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引入这一理论范畴,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摄影文学的研究视野,深入考察图像文本与词语文本的内在机理与相互关系。中山大学李冬青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待摄影文学的理论机制问题,他谈到,在接受美学的视阈里,摄影画面是摄影者对文学内容的一种接受方式,就像文学文本是写作者对摄影画面的一种叙述策略一样。它们在力图渗透对方真实意图的平台上,通过摄影画面或文学语言,真实而独特地传达出接受主体自己的心声,这是摄影家或文学家们在强烈的创造欲驱使下潜在的共同追求。文学文本与摄影文本之间的关联,内在地规定了接受主体的形象、身份和角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