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胡风问题”中,胡风的“主观论”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胡风理论中对人的“主观”方面的强调,究竟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的还是主观唯心的,这是界定胡风文艺思想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到,在胡风自己、他的批评者们和后来的研究者们中间,这都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不同时期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论争中,这一问题不断地被提及。对胡风的主观论的探讨一般是以他在40年代发表的文章为基础的①,这些文章对当时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作家要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当时,这些文章中的观点并不是孤立的,所用的那些概念也不是他们自己发明创造的,可以说,它们跟当时的思想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回应关系,但是“主观论”后来被孤立和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理论整体,成为批判和反批判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它身上具有的某些历史联系被突出和强调了,某些历史联系却在我们的视野里渐渐隐去了,当然,这些突出和隐去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课题。 胡风的“主观论” 胡风对“主体性”或创作活动中作家主观作用的论述可以追溯到30年代,但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观论”问题主要关注的是胡风在40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因为正是这些文章使胡风的主观论思想引起了广泛的论争和批判,而胡风的辩解也是从这些文章出发的。 在1944年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会的名义撰写并在文协第六届年会上宣读的论文《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以及后来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等文章中,胡风从抗战形势的发展出发,总结了文艺工作的成果,认为现实主义的文艺在抗战期间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各种病态的倾向,胡风把这些病态的产生归因于战争状态的日常生活所导致的文艺家主观战斗精神的衰落。胡风认为,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文艺家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争取客观的条件。“所以,在这个混乱期,就文艺家自己说,要克服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的脆弱或衰败,就社会说,要抵抗对于文艺家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的蔑视或摧残。”②然而,在胡风看来,在这两个因素中,文艺家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为“客观条件的争取依然是一种主观努力”③,因此要提倡主观战斗精神,认为克服当时文艺上的“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弊病的方法就是强调作家对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这一方面要求作家主观力量的坚强,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对象的深入。“感性的对象”是胡风在这一时期使用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此后在他的各种文章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胡风自30年代的《张天翼论》等文章以来就一直在强调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创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征服、相互融合,但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使用“感性对象”、“感性存在”、“感性机能”这些概念,并用这些新的概念来重新表述他原来的理论主张。应该说,胡风主要是从文艺家的主体方面对抗战以来的文艺提出要求的。 舒芜的主观论和胡风的有所区别,胡风强调的主要是创作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他试图解决的也是文艺工作中的问题,而舒芜的《论主观》则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出发,来为思想领域提倡和强调主观性寻找理论依据。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约瑟夫(斯大林)阶段”,而这一阶段的特征就是主观作用的加强。“所谓约瑟夫阶段,反映着历史新形势而作为其特质的,就正是对于主观作用的强调:换言之,今天的哲学,除了其全部基本原则当然仍旧不变而外,‘主观’这一范畴已被空前地提高到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地位了。”④他用“主观”范畴梳理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这是他后来颇为人诟病的地方。胡风和舒芜他们这些理论主张背后的历史契机和理论动力是很具体的,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论争。 胡风和舒芜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和之后都引起了批评者和研究者的许多争论,对它们的批评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首先是黄药眠撰文对《文艺工作的发展及其努力方向》和《论主观》进行了批评;其次是1948-1949年香港《大众文艺丛刊》上展开的对“主观论”的批判;再次是建国后50年代展开的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它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对“胡风集团”进行批判的基调,此后三十多年的研究基本上也是在这个框架中进行的;最后是新时期以来,尤其是1988年胡风文艺思想彻底平反之后的研究,这些研究试图在新的框架中重新看待“主观论”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并且这些研究今天还在继续和深入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胡风和舒芜的主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提出的,而各个时期对主观论的批判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进行的,这并不是说这些争论的本质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可以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它们各自参照的马克思主义框架本身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不同的资源部分。而且,借鉴马克思主义资源当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这些讨论并不是抽象的学院式的探讨,它们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左翼知识分子试图解答现实问题的理论努力。只有联系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这些理论论争背后的历史和现实的驱动力,才能理解主观论一次又一次地被拿出来清算背后的具体的历史差异性,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之前和形成过程中知识分子所作出的其他种种努力。 黄药眠的立场 黄药眠是最早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写文章对胡风和舒芜的主观论提出批评的学者,他认为胡风和舒芜的主观论只是披上了“约瑟夫的外套”,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下掩藏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