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作 者:
熊淳 

作者简介:
熊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和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博士研究生,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外国人研究员。(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外国中小学教育

内容提要:

教师专业标准是规范和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尺度,并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参照性指导,更好地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发展价值。为此,在欧美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基础上,日本教育界也一直不断探究本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本文以战后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历史(早期、现代)为研究背景,并结合信州大学案例,就其在专业视角、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三方面进行探讨。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字号:

      教师同律师、医生这些社会人群一样,其职业所具有的专业化特点已经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并逐渐被社会大众认同和接受。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全人类实现和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的教师才能专业化?教师如何走向专业化?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如何实现自我发展等这些问题从上世纪中期以来就是教育界人士所争论的焦点,同时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

      上述课题的解决,我们需要一个参照标准。“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具有“规范、样板、尺度”等含义,因而教师专业标准可视为规范和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尺度。早在1956年,美国教育家利伯曼(Lieberman,M)在其著作《教育专业化》(Education as Profession)中就对教师专业标准作了初步探究和定义。十年后,国际劳工组织/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正式确立了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地位。随后的二十年问,人们在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其中,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和霍姆斯小组先后提出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和《明天的教师》报告中,主张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建立与教师专业化相应的衡量标准,以教师的专业化来实现教学的专业化。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对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和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国的教师专业标准。

      日本战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依托教育和科技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历来重视教育,对本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发也不例外。

      一、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历史

      日本的教育发展先后经历了近代化(明治时期)、自由化(大正时期)、军国主义化(昭和战前时期)、民主化(昭和战后时期)和多样化(高度经济成长后期)五个阶段。[1]基于每个阶段的施政环境,日本的教育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基本上可以视为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转换过程。但不论是哪个历史时期,教师专业发展都是日本教育政策变革的焦点。教师作为学校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尤其是战后民主化进程,日本教育基本法先后进行了两次修改,原则上一直坚持和强调“教育机会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这一原则。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如何保障“教育机会均等”,让每个学生根据其能力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师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如何评价教师的职能?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南针,其标准或尺度反映了优质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参照性指导,更好地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发展价值。为此,日本教育界也一直在欧美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探寻本国的教师专业标准。

      (一)民主化时期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

      一直以来,日本社会对于教师专业性的早期认识仅仅局限于“对于自己的专职有着热爱和自豪,并且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2]的狭隘范畴。战后,随着日本教育制度发展民主化进程,教育公平被视为日本战后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人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被重新重视起来,这对习惯于传统同步性课堂教学的教师形成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实施教学指导(大村滨,1973),仅仅传授正确的学问并非教师的工作,教师应当对孩子身心发展进行循循善诱的教学实践(大田尧,1977)。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在战后民主时期进入了摸索阶段。

      市川昭午(1969)可以说是日本战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探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教师是“准专业性职业”,其非营利性、社会奉献性特点与专业性职业基准尽管一致,但就其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技能、及专门的长期培训而言,教师相对其它社会专业性职业处于劣势地位,必须将其准专业化并通过评价对其业绩进行认可。[3]既然教师与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专业性,其行为过程的评价就应该有相应的专业标准。日本学者小山悦司(1986)将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划分为三个维度:推进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培训实践活动的能力;管理学校、年级和班级的能力。其中,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包含教学技能和理解技能,具体如下图所示。[4]

      

      早期日本教育界人士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虽然没有建构具体的体系,但是他们却从宏观上对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了探究并试图给予抽象的界定,并为后来教师专业标准规模化、系统化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尤其是80年代后期,以水内敏行为中心的教育实践研究小组深入学校进行教育实践研究,其中小组成员木原俊行,将这种学校实地研究的手法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并在教育界获得了积极反响,日本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日趋成熟化。基于此,在1987年日本教养审关于“提高教师资质能力”答辩中就教师的专业标准正式明确化,具体如下:

      1、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

      2、能够深刻理解人的成长和发育;

      3、对幼儿、儿童、学生抱有教育的热情和执著;

      4、具有教学科目相关的专业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