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09-03-26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186(2009)05-0076-04 小学教师是一个对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水平,是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载体,因其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所以它的建设成为实践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存问题,我们认为,把“核心能力共享”理论引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将利于高校与小学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促进彼此在小学教育事业上的共同发展。 一、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班队工作能力以及教育科研等几方面展开,在过程上划分为“体验式”、“调研式”、“参与式”和“入职式”四个阶段,在执行上一般依托校内外两大实践平台来实现。 就校内实践平台来说,主要是通过走进实验室,进行仪器设备使用和实验设计活动,强化演示实验研究和动手制作的环节,在学生受到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通过开展围绕专业能力的各类社团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但因校内实践平台缺少受教育对象,所以很多活动开展起来欠缺针对性、真实性、生动性,无法使实践教学充满感性。 就校外实践平台来说,其建设大多采取简单的“包办”模式,即高校根据已有的社会关系及各基地学校的接纳能力制订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选出指导见习或实习的带队教师,由带队教师把学生带到基地学校并安排好实践岗位。整个过程由带队教师协助基地学校对学生的工作、生活进行管理,学生出现问题往往由带队教师出面联系解决。建设规范些的基地,则由高校和小学双方签署一份协议,并为小学挂上“实践教学基地”的牌子。这种模式在运行中看似解决了学生在小学真实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的问题,但其教学质量却是参差不齐,管理稍有松懈,就将付出质量下滑的代价。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教师负担过重。目前高校教师疲于应付教学及科研任务的现象非常普遍,超强的工作压力直接导致带队教师不能按实践教学指导要求深入小学全程指导学生,见习生和实习生往往处于“放羊”状态。 第二,实践教学基地校被动接受任务,主动性差。排除一些的确与高校有密切学术交流的基地校,可以说,大多数基地小学与高校间的关系仅系于一纸协议,平时缺乏双边活动。加之,现在小学教师来自生活及事业的压力也很大,给他们增加指导大学生的任务,对他们而言感觉是另加的负担;此外,他们还时常担心家长投诉。所以,有的小学干脆不让实习生给小学生上课或批改作业。但因有协议或双方的私人关系等,只能勉强接受。如此,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无法得到真正锻炼的。 第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基地学校确定后,往往后期投入少、管理不到位,造成“直到学生去实践,学校之间才往来”的情况。高校因人财物的资源紧张,没能给予基地学校以足够关注,而小学也没有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给予足够重视。于是,本应发挥最大实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二、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合作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策略 要解决上述问题,条条框框的简单说教是苍白无力的,高校和实践基地校只有跳出以往的思想拘囿,尝试以新视角衡量实践教学活动对双方的利益影响,方可能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寻找到新出路,进而为高校与小学的彼此事业发展打开新局面。 (一)核心能力理论概述 核心能力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交融的最新成果。核心能力概念最早由普拉海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题为《公司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的文章中提出。他们开创性地提出了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的观点,从而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提升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后来,国内外针对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多著述,但无论是从知识观、资源观,还是技术观等方面予以阐释,其核心都离不开一个基本共识,即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汇总,是一种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带有稀缺性、知识性、延展性等特征的“企业战略性资源”。他们作为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融合,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点。同时,哈默还特别指出,核心能力不是静态的、固化的,而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因为企业一旦沉湎于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核心能力中,企业就将失去发展的动力。[1]因此,核心能力理论还突出强调企业根本性竞争优势实际上是企业持续不断地发掘新竞争优势的能力,而非局限于企业既有的核心能力。企业管理者应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超越部门利益和市场机遇的限制,更多地从企业整体价值提升的角度考虑问题,重视识别和培育核心能力,以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该理论创建以来不断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特别是因企业自身资源的有限性、市场的不定性等因素,促使相关企业间建立起“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联盟”,即为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企业之间(技术开发、生产商、供应商、经销商等)在研究开发、生产运作、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核心能力的合作,企业把做不了或做得不是最好的技术、产品等通过组织战略联盟交由最好的合作者去做,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或合作者的核心能力、优势或专长,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强对环境应变能力的战略。[2]这一策略有利于企业借最少的资源,去发挥最大优势,降低成本风险,取得持续竞争优势。也正因此,核心能力如何在集团以及个人之间实现共享,也成为了当前核心能力理论探讨的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