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30(2009)01-0104-05 “价值”是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其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客体意义的认识。所谓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能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亦即课程的存在、发展及变化对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应。通俗地说,课程的价值就是课程对人和社会的意义。[1]由于地方课程是各个地方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开发出的适应本地区学生发展并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2]因此,可以说地方课程价值就是地方课程对学生个体和地方社会的意义,具体讲就是地方课程在满足学生个体、地方社会的存在和促进学生个体、地方社会的发展两个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 厘清地方课程价值可以为确立地方课程领域和教学目标提供前提和基础,为地方课程编制提供基本的指导规范。因为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所以在文化视域下,从文化的价值出发,探究地方课程的文化品质,有助于寻找地方课程的价值。 一、文化的价值 文化总是特定人群在一定时空下,与特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求取生存和发展的结果和过程。在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中,一定人群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生出为特定人所持有的文化。文化的价值表现为: (一)文化的个体价值 1.基于个体生存的需要:文化塑造了个体的知识、观念和行为 文化并不是我们单纯去吸收的东西,文化是习得的。人类学把这种习得的过程看做是文化濡化。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把社会化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即一个无助的小孩通过与他人的接触,逐渐成为一个有自觉意识,有见识的人,并在特定的文化及环境中应对自如。最初的社会化通常发生在家庭内部,这个过程从出世一直持续到孩子从学校开始参与到家庭之外的更大更多样化的组织中去,社会化内容包含语言的习得、性别化身份、社会角色的获取。无疑童年习得的地方文化对个体成为地方社会的一员,维系自我生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2.基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文化间理解发展了个体反思能力和价值意识 任何地方文化都具有先天性“缺陷”,而这种缺陷很难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外通过个体有意识的反思获得体察和理解。个体反思能力和价值意识的树立需要文化间理解的锻炼和培养。文化间理解发展个体反思能力和价值意识需要六个阶段:文化与文化的际遇,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文化与文化的反思,文化与文化的理解,反思能力和价值意识形成。文化间理解为个体提供了多元的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个体与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与基于个体生存的需要相比,基于个体发展的目标是更高一级的文化价值。 3.基于个体主体性的需要:建立文化理想——对文化的超越 自从文化间的理解使人产生了理性追求,人就不甘于受文化悖论的摆布,而是通过自我的努力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按照自己的目标,建立自己的文化理想,达到对文化的超越。超越是批判和创新。对文化的批判和创新就是舍弃文化中那些不合理的要素,创立新的要素。文化的超越指向真、善、美的境界,而真、善、美的境界是伦理道德的自由世界,所以文化的超越过程就是人不断扬弃,自我完善,追求自由解放的过程。文化理想的追求真正体现了人的文化主体性,它是在文化间理解的基础上对文化的彻底超越。与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相比,基于主体性的需要体现了个体最高层次的文化价值。 (二)文化的社会价值 1.基于地方社会生存的需要:文化形成地方社会群体整合 地方社会群体整合指特定社会把不同团体或个人的思想、目标、心理、行为规范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地方社会群体整合实质上是文化整合。它是一个共建地方社会群体的文化意识体系和价值参考系统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地方社会的群体成员共享一套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以便进行共同的价值认识、判断和选择。 2.基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形成地方社会的“内在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内在发展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人们愈来愈意识到本土知识对当地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内在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被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性力量的过程,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要真正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克服对外来知识的依附,重视本地区已有知识资源,并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的知识生产能力。当地社会发展不可能模仿任何一个外部的模式,而必须采用本地人民自主选择的目标和方法。当地社会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依赖本地区文化的“内在发展”。[3](P327) 二、地方课程的文化品质 课程与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本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基本逻辑规则和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又精炼创新了文化,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核心机制,课程作为文化的媒体,批判、更新、创造着文化。[4](P1)总体来看地方课程的文化品质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文化濡化:地方课程适应文化 文化濡化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个社会内如何“教”与“学”的问题,是个体如何适应其文化并完成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教育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世上没有适合一切文化的教育,教育必须满足所属文化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之前,各儿童已经具有了学习经验,形成了基于本地方文化模式之上的学习方法,获得了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中的经验和知识,对儿童在学校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通过家庭、地方社会的文化濡化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与他们在学校的教育中所要培养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之间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