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8年度分析与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在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教育学界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教育改革作了深刻的总结和前瞻式的思考,并对教育学研究领域里许多日久弥新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观点。本文对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所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归纳出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一、2008年度学术论文转载概况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8年共设置专栏16个,转载学术论文296篇。具体来说,主要设置的栏目有理论探讨(60篇)、比较教育(42篇)、教师与教师教育(35篇)、教育史研究(32篇)、教学与课程(31篇)、教育科研(25篇)、教育政策与法律(18篇)、德育研究(17篇)、教育与经济(15篇)、教育政策与制度(7篇)、教育技术(4篇)、教育行政(2篇)、教育公平研究(2篇)、农村教育(2篇)、其他(4篇)。除此之外,在论点摘编部分,《教育学》还摘录了75篇文章,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

      2.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的文章来源是比较广泛的。如表1和图2所示,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外国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报、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国德育、当代教育科学、教育学术月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教育学刊、教师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教育研究与实验。

      3.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从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的性质来看,与往年一样,高校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有264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高校,占据了89.19%;另外还有32篇文章来自科研机构及其他单位(见图3)。

      单就高校来讲,第一作者所属的单位仍以师范类院校为主,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分别以48篇、25篇和19篇排在前三位。此外,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广州大学、河北大学的第一作者也比较多(见表2和图4)。

      二、教育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1.教育改革:成就、经验与展望

      1978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此学者们进行了肯定和总结。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是观念的转变、事业的发展、制度的改革、科研的繁荣四个方面,这些成绩都是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取得的。今后为了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任务,仍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制度创新。①有学者则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教育规模迅速扩展,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升,国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教育投资取得较高回报。在教育思想、战略规划、教育结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满足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关系、教育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教育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的关系、教育的本土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关系。②有学者还指出,没有教育改革主要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就不会有我国教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成就,这是我国近30年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基本经验。③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教育改革必将继续前行,然而其将如何深入开展下去呢?有学者提出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思想障碍和制度性障碍,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克服障碍、创新制度,我国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④有学者认为应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制度建设,克服制度供给约束,应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制度建设,包括政府治理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⑤有学者指出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教育的公益性正经受挑战,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目前有两种典型的改革思路:一种是公法学的改革思路,另一种是民商法学的改革思路。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教育改革决策者的选择,而改革目标取向及其路径设计上如何坚守教育的公益性质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⑥有学者则对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确认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从与改革的关系看,存在着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教育改革反对力量及教育改革中间力量。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是一个“总体性的”人群概念,是“利益联合体”。除了教育改革反对力量的抵制及中间力量的旁观外,教育改革支持力量自身的复杂构成,也是导致改革过程变得复杂、曲折与艰难的重要原因。⑦有学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利益分化时代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剖析,认为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其阶层结构日益分化,相同或者相邻阶层结构的人们组成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基于获取教育利益的考虑,一定会千方百计影响教育改革的过程。如何提升弱势阶层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力,不仅关系教育改革本身的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理想的实现。因而应提倡一种社会参与型教育改革,保证利益相关者对教育改革的参与和影响。⑧还有学者提出应建构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即国家的教育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空间。针对中国当下教育改革公共领域面临的困境,指出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有限建构”教育改革“类公共领域”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