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方法论

——兼论现代教学转型过程中的方法论转换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教学改革不仅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意味着教学方法论的改革。教学方法论关注的重点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的关系。教学方法论要探究教学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论的核心构成包括:思考教学对象的思考重心、前提假设、视角、分析框架(含分析单位)、思考层次、思维方式等。教学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反思性与批判性,是教师自我意识在日常教学研究中的突出表现。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走向方法论自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8)11-0032-05

      对方法的迷恋,是教学世界中的独特景象。无论哪个时代,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审视和批判旧方法,想象和构建新方法,发掘和阐发方法背后的思想,由此构筑一个新的教学世界,是他们重要的使命,也是他们贴近实践的必经之路。作为教学的实践者,自身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从教学生涯的起始阶段,教师就在逐渐养成一双“方法之眼”,他们用这双眼睛审视自我的课堂,观摩他人的课堂,用这双眼睛去寻觅一切与方法有关的资源,剔除一切与方法无关的东西,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反复回旋着这样的声音:方法,方法,还是方法……然而,若如此追问:我们只需要教学方法吗?除了教学思想的改革,教学改革是不是就等同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准到底在哪里?是不是只要教师拥有了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就意味着教学改革尘埃落定了呢?

      如此追问之下,对方法的迷恋可能就会变成方法的迷雾了。

      在这样一个转型性、研究性变革的时代,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全面转型,是所有改革者的共同愿景。但是,如何看待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根本差异,这种差异只是方法的差异吗?即是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差异吗?如何实现这种转型?是否只需要以新方法替代旧方法或者以更加复杂多变的方法替代原先单一简陋的方法即可完成转型?换而言之,这种转型是否意味着方法本身的增添或删减?这些都是仍然需要讨论化解的难题。

      有关“传统教学”的实质,叶澜教授曾有如下论述:“它们都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看做可以分割为独立单位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谁决定谁,或者谁围绕着谁转、谁引导谁的关系。教学过程的转型如果不超越这一认识前提,就不可能走出传统教学的框架。新教学过程观的形成首先要从认识教学过程的方法论转换开始。”[1] 这里的“它们”指的是传统教学,在叶澜看来,要超越之首先要做的不是提供某一新方法,而是要进行“方法论转换”。何以是“方法论”转换,而不是“方法”转换?其中的深意和引申意何在?归根到底是这样的问题:何谓教学方法论?它与教学方法有何区别?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设计教学和展开教学意味着什么?

      一、教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与核心构成

      教学方法论是以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方法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性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已有教学方法及其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与教学对象的各种复杂关系,以构建和解决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之间的新型关系和相应的新理论基础为核心任务。具体而言,这一界定表明:

      1.教学方法论关注的重点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的关系。这里的教学对象包括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性质,以及依据此二者而确立的教学目标。因此,它考察的不是教学方法本身是新还是旧,或者是谁的方法,而是考察这一方法与教材内容、学生以及教学目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衡量这种关系的基本标准是“适切性”。即所用的教学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教的教材内容,是不是适合于所教的学生,是不是适合于所定的目标。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一切要看其适切度,在多大程度上适合教学对象。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2.教学方法论要对教学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深究细察,考察方法所来源的思想源头和理论依据。这种考察试图回答一个常常为教师忽视的问题:为什么要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是什么道理或理据导致了这一方法的产生,支配了这一方法的使用和效果的评价?

      3.教学方法论的核心构成包括:思考教学对象的思考重心、前提假设、视角、分析框架(含分析单位)、思考层次、思维方式等。这些构成显示了教学方法论以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多面、有机联系的形式存在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4.教学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反思性与批判性,是教师自我意识在日常教学研究中的突出表现。有方法论意识的教师不会拘泥于对各种方法的套用和盲目使用,不会盲从于流行的方法或者名师的方法,他总是能够跳出方法本身,从适切的角度对方法本身加以审视和追问。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方法论并非是由对教学方法的切割而来,方法论的存在依然要依赖于方法,但它又不拘泥于方法,而是对教学方法的超越。方法之所以需要方法论来超越,是因为方法本身的局限。从教学的整个流程来看,教学思想的地位相当于大脑,教学方法论是神经中枢,教学方法只是神经末梢。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赖以产生的动力、根基和源泉。在这个意义上,要实现教学的整体转型,仅靠对新的教学方法的追逐,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样的追逐,只可能会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南辕北辙。

      当代教学要从根本上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转型,方法论转换是必经的途径。

      二、现代教学方法论转换的具体表现

      既然,“新教学过程观的形成首先要从认识教学过程的方法论转换开始”,那么,这种转换意味着什么,当代教学究竟要发生哪些基于方法论的转换?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这种转换与方法论的核心构成有直接的关联。具体而言,所谓的“方法论转换”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