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燕国材,男,1930年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通讯地址:上海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200002

原文出处:
云梦学刊

内容提要:

心理素质及其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等三个方面分别探讨这个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办法,对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素质及其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G4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365(2000)03-0071-05

      素质教育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正式提出并实施以来,心理素质及其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把握上,却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看法。我现在拟从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等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意在抛砖引玉,尚望方家赐教。

      一、论素质

      为了说明心理素质及其教育问题,首先得了解素质的性质。对些,我以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什么是素质

      1.素质的本义。任何一个名词术语,都有着各自的本义,素质自不例外。在汉语词汇中,有这么几个单音词,如素、才、质、朴、资等,都是指事物(包括人在内)本来就具有的特点;即使把这几个单音词配合成复合词,如朴素、素朴、才朴、质朴、资朴、才质、资质、素质等,也仍然是那个意思。今心理学中所说的素质就是如此。它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而言,还包括人生来即具有的某些本能在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就正是在这种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生、发展与形成起来的。

      2.素质的衍义。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任何一个名词术语的本义都难以“应付裕如”,不一定不生出一定的衍义,素质也是如此。自培养素质与素质教育提出之后,如果仍死死抱住心理学中素质的本义不放,那就有很多说法讲不通了。比如说,要培养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难道就是要培养政治、道德的感知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特点吗?又比如说,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难道就是要提高思想、科学方面的运动器官或大脑的特点吗?这显然是有悖于常理的。因此,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在维持素质本义的基础上,扩大其衍义。当然,扩大素质衍义不能随心所欲,任其泛滥,面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我看来,这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约定俗成。即现在报刊上、人们口头中的素质,已经不局限于心理学素质的涵义,而是扩展了不少。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从众如流,幸勿被心理学牵着鼻子走。二是取名于实。使用素质的衍义,不能单讲约定俗成,否则,大家错了,岂不是也要以讹传讹吗?因此,还必须取名于实,即要使素质的衍义符合科学性。关于这一点,后文还会论及的。

      (二)素质的分类

      如上所述,结合素质的本义与衍义,可以将素质定义为:人们生理的心理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称为素质。根据此定义,很明显地可以把素质划分为三大类,即:(1)自然素质, 亦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它是先天的,前述心理学所讲的素质,就是此种先天的自然素质,亦即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的生理特点。(2)心理素质。 它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和形成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3 )社会素质。它纯粹是在适应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们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社会素质是后天的。这样看来,三类素质的划分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先天(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心理素质)→后天(社会素质)。

      在我看来,把素质划分为如上的三大类,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不应当再有什么好争的。我如此说,是否有些武断呢?不,决不。谓予不信,请看下面的三种事实。

      1.关于健康的概念。传统的健康观念只限于身体健康,即认为一个人不生病、不吃药、体魄健壮便是健康。而现代的健康观念则认为,健康应当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构成,任缺其一不可谓之健康。

      2.关于医学模式。传统医学为生物模式,即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细菌感染、病毒侵害的生物因素所致。而现代医学则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认为致病的原因,除生物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诊断与治疗疾病,也要对此三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

      3.关于人格类型。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或参照;有的从生物因素的角度来划分,如克瑞奇米尔按体质特点将人格区分为瘦长型、矮胖型和健壮型;日本人热衷于依据血型来划分人格也是如此。有的从心理因素的角度来划分,如荣格按照力必多理论将人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有的则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来划分,如斯普兰格根据人们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而把人格划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与社会型。很显然,这三种划分人格类型的作法,都是各执一端,难免推之于片面。但这也启示我们,人格既包含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我们划分人格类型时,如果能综合地考虑这三项因素,那岂不是可以避免片面性,趋于科学性!

      综上所述,既然健康、医学模式与人格都可以从生物、心理与社会三个方面加以考虑,那么,素质概念与种类的确定,也可以考虑此三项因素。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要了解民族、学生素质,就只能了解这三个方面,我们要培养民族、学生的素质,也只能从这三个方面去提高。试想,民族、学生的素质,除了身体、心理与社会等三项因素外,又还能增补进什么呢?据此,我还要重复地说一句,将素质划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三大类,不必再有什么争论,而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论心理素质

      (一)心理素质的构成

      人的心理是由多种多样的心理因素组成的。而各种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与实践活动中,会形成一系列的特点;我们将其中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综合起来称之为心理素质。简言之,心理素质乃是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

      人的心理素质归根结底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而众所周知,人的心理十分纷繁复杂,因而相应地,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形形色色的。但不论人的心理因素多么纷繁复杂,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应地,不论人的心理素质多么形形色色,也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现将这两种心理素质略述如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