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时候,进一步认识教育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的巨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里的教育教学工作,每一项都可以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也正是对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也正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而学校教育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它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科学建设,比起其他系统来,显得更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一年级到五或六年级,从初中到高中,每一学期,每一学年,也就是受教育者的每一年龄阶段,应达到什么程度,应掌握什么知识,应形成那些观念和品德,都有非常具体、非常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不仅把精神文明具体化了,而且还要逐一落实到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 (二)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不间断地一批接一批地培养着我们的新一代。前一批学生毕业了,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或者升入高一级学校,同时后面紧跟着又有新的一批学龄儿童进入学校。就是这样,年年有人走出,又年年有人走进学校,从不间断,从不停止;而且这个阶段正是广大青少年成长发展极迅速时期,正是思想品德、行为意识、知识技能、身心发育打基础时期。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正是通过教育,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懂做人道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走向社会,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投入现代化建设中去的。 (三)学校教育有一支庞大的专门的工作队伍——教育工作者,包括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者、管理者。我国现有一千万左右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有近百万的高校和成人教育教师。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仅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同时,还注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意识,同时又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学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等。总之,他们从事的工作,正如《决议》所说,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 (四)学校是以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为其基本特点的,不仅教学工作是这样,思想政治活动、课外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活动,也都如此。此外,学生还有他们自己的组织——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这是少年儿童和青年学生学习共产主义的大学校。广大青少年正是通过学校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养成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的观念,把个人与集体、与民族、与祖国联系在一起,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又从集体那里得到关心帮助和激励,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真正地、切实地抓住这些特点,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这些特有功能,把精神文明关于理想信仰、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心发展、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各种要求,对我们的后代,从小就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灌输、引导、启发、教育,送到心灵深处,化为他们的坚定信念、行为习惯、智能体能,这个基础打好了,对人的一生都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当他们一旦学成走入社会,就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和推进力量。学校教育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最坚实、最广泛、最可靠的基础,为我们国家民族新生一代的成长与做人,打下最坚实最美好的基础。学校工作搞好了,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有更新的气象出现。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自不待言的。 以上说的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有许多方面目前我们还未做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在教育工作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教育的战略地位在许多地区还没有全面落实。教育经费的投入离实际需要的最低限度还相差甚远。按照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数4%作比较,1995年我国教育经费财政性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6%,甚至比1994年还少0.06个百分点(不要小看这个0.06),它的含量是30多亿人民币)。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其一是学校公用经费长期过低,相当多的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陈旧、短缺,有的地方甚至无钱盖校舍,孩子入不了学;其二是教师待遇低,使教育工作缺乏吸引力,一些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现有教师队伍也不稳定,外流现象严重。教师队伍建设上不去,教育教学质量当然就没有保证。 教育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比较严重,学校只抓升学考试,而忽略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忽略思想品德教育,这些都是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