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总理1999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提法,意味着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央已经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我想,这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以及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并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要把美育明确地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我想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一、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过去没有把美育明确列入教育方针,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是把美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或把美育看作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工具)。按照这种看法,美育在教育体系中是依附于德育的,本身并无独立的价值。 对美育的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美育和德育当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们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但是并不能互相代替。无论就性质来说或是就社会功用来说,美育和德育都是有区别的: 1.就性质来说,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二者有区别:德育是规范性教育(行为规范),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美育是熏陶、感发(中国古人所说的“兴”、“兴发”、“感兴”),在熏陶、感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思想的层面,理智的层面),作用于中国人所说的“良知”(人作为社会存在而具有的理性、道德),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对于人的精神的这种更深的层面,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2.就社会功用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人(个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美育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占据了统治的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这很容易使人的内心生活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要缓解这种状况,除了道德教育之外,更多地要靠美育。美育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但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就是荀子说过的,“乐”的作用是使人的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也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中对于社会安定的影响,除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的因素之外,社会心理、社会情绪方面的因素越来越显得突出。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美育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重要的作用。 德育和美育的区分和联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讲得很清楚的。德育是“礼”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美育是“乐”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大乐与天地同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也就是“礼乐相济”。但是不能互相代替,不能只有“礼”而没有“乐”,也不能只有“乐”而没有“礼”。 二、加强美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最近一再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强调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就实现这个目标来说,美育有着自己独特的、智育所不可代替的功能: 1.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和大脑左半球的功能相联系),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2.由于自然界本身一方面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另一方面又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所以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科学史表明,在科学研究中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要靠美育来培养。 3.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这种看法,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印证。 三、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不仅要有经济的头脑和技术的眼光,而且要有文化的头脑和美学的眼光。加强美育已经成了21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1.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超过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因此,改进商品的设计,增加商品的文化意蕴,提高商品的审美趣味和格调,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建筑、旅游景观,以及服装、家具等各种日用品,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设计的问题,即设计的低水平、低格调。而这又和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有关。我国一些产品和发达国家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一个极重要的原因也是设计的问题。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政府官员的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已经或即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