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理性到行为意义:教师与技术关系的重构

作 者:
卓毅 

作者简介:
G1.952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简单地说,理论思维就是透过表面现象洞察事实本质的思维.一般而言,理论思维是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经验思维“主要依据人的感官所得来认识、把握事物或现象,秉承‘眼见为实’的认识标准”;理论思维则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抽象就是对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采用概括、归纳的方式找到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①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思维往往囿于经验思维,即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应当肯定,自己积淀的经验或汲取的他人经验,确实是教师个人的一笔财富,完全可以用于教学实践.针对具体的教学场景或教学内容,经验的作用往往能充分显现,“处方式”的教学策略的确能够解决许多问题.然而,经验之短在于“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从而限制了它的宽泛.在讲完一堂课特别是自己满意的一堂课之后,教师是否想过:这种教学处理非常奏效,它的道理何在?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对这个教学内容,如果换一种做法,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同样的教学处理为什么换到另外的教学场景,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能够想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理论思维的显现.

      如果说经验思维足以应付“教书”,那么理论思维才是促进“育人”的良方.经验思维可以使教师成为一个优秀的教书匠人,但难以造就一个成熟的专家型教师.

      理论思维有四种表现形态,正确认识和理解理论思维形态,有利于自我理论思维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不但重“果”还要重“因”

      理论思维的第一种形态:不但重“果”还要重“因”.也就是说,对于事物的认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就教学设计而言,不但重“果”还要重“因”有两层涵义.其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理论意识.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一挥而就,也可以参考他人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改造出新.其实,这些做法都可能只呈现了教案作为一种“果”的样态.试想一下,如果在写教案的过程中,老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自我提问,例如,这样做似乎很好,但好的理由何在?追根溯源,它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什么?就今天的内容而言,依据这个理论来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合理之处在哪里?不合理之处又在哪里?能换一种理论作为这堂课设计的理论基础吗?换成另一种理论作为基础来设计这堂课,又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样,伴随着反思前行,恐怕写教案就不会“行云流水”了.其二,教学设计要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一堂完整的课应当包括三个环节,即知识从何而来?知识是什么?知识从何而去?这是一条因果链.为什么教学过程要体现这条因果链?事实上,这条链反映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一头一尾的两个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开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能明了知识的来源,猜测知识的去向,而不是固守因果链中“知识理解”这个中间环节.其实,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设计时始终关注这条因果链,那么他就是在进行理论思维.

      我们先来看“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教学方案,它是按照教材中知识展开的方式设计的.具体如下:

      

      (3)教师举例.

      (4)学生练习.

      这个设计,是典型的只展示“果”,即应当怎么做这件事.它并没有交代为什么要“在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6的一半的平方”,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并不知道,即不知其“因”.教师凭借经验思维,认为用这样的教法,学生完全能够熟练地掌握配方的方法,解决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这种经验也确实可以被实践验证是有效的.

      但是,如果再细细思考,就会看到这个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这个设计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什么?显然,教学设计的思想,是把知识作为客观存在作为前提,把知识的学习解释为是学习者对客观知识的真实拷贝,因而,教学方法是直接传递知识,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活动,更无探究可言.第二,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个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什么素养?这里的学习例题再进行练习,学生完全是模仿练习,是按部就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运算能力训练.至于其他核心素养,基本没有涉及.第三,过多地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扭曲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信念.学生不明其理,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只是在机械地接受结果性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文化、数学价值荡然无存,直接影响到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只重“果”不重“因”的思维,难以走出无源之水的困境,进入长流不断之江河.

      二、不但重“点”还要重“面”

      理论思维的第二种形态:不但重“点”还要重“面”.也就是说,既要关注个别事物,又要用宽阔的视野考量一类事物.

      就教学设计而言,不但重“点”还要重“面”也有两层含义.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是“面”而非“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向始终是多维的,因而,任何单一的、极端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都缺少理论思维.教学目标要涉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键能力的发展、必备品格与价值观的形成、数学文化的熏陶,这就是所谓的“面”;而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所谓的“点”.理论思维就是需要教师面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在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理解、对教育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设计从教学单元到具体每堂课的以点带面的教学目标体系,突出重点、观照全面.第二,对教学设计的分析,除了从个案角度深入解读之外,更应当从共性层面做出剖析.一个成功的教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本身设计的特殊性之外,是否具有某种可以解释其他课例的共性基因?是否能将其理论因素抽取出来,形成一类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一组成功的案例,它们是否有内在联系、相互贯穿的共同因素?能否由此提炼出一种理论模型?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