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是维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行为包括不同的形式,“社会学将通过理解来发展”,“在社会学方面,是要对观察者认为有现实意义的符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当我们试图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去“理解”班级的纪律时,我们研究的着眼点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班级中实际发生的事件上。 一、严重的体罚 从个性品质来看,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对待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时会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如果说谩骂、侮辱不足以体现教师地位的优越的话,对学生的体罚就足以表现出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了。同时也足以使其他旁观的学生胆颤心寒,令他们以后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下午第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声刚响过,班主任还没离开班级(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每天中午都在班级继续工作),语文教师走进来对班主任说:“学生X还没交作业!”班主任一听勃然大怒,“X!怎么上周的作业到现在还没交上?”X提心吊胆地走到班主任的面前。班主任边怒斥着边把手伸向X的脸,狠狠地掐着X的脸蛋,恨不能把X脸上的肉拽下一块。后来班主任走到X的桌子旁边,把X的书包拽出来,企图找X的作业本。把X的书本翻了一地才找出来。一手拿着作业本,一手推搡着X走出教室,走到门口时又恶狠狠地掐了X的后脖颈一把。当我离开班级走在楼道时,从教研室传来班主任声嘶力竭的吼声,其他教师不时地投来目光。不知那目光是怜悯,还是在声援? 就我多日观察的结果来看,X坐在后排,平时少言寡语,从不与其他人争吵。如果从调皮捣蛋的程度来看,非学生J莫属;如果从品德的角度来看,学生W最差。但在所观察的时间内,从未发现教师对这两人动武,尽管有时挖苦是存在的。如批评J像探照灯,只照别人的缺点却不照(找)自己的缺点。因此有的研究者指出,“如果学生给教师留下了坏名声,教师会给他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惩罚他,以避免麻烦”。由此可见,教师实施体罚的对象指向某种特定类型的人。即倾向于体罚群体中地位低下者。惩罚地位低下者可能被教师看作是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之一,因为它不会引起消极的涟漪反应。另外,也许与下述因素有关:a问题的性质(未完成作业是没尽到学生的责任);b犯错误的程度(居然拖延了一周末完成作业);c告状人的身份(如果是学生也许会降低教师发火的程度);d教师的个体差异(包括性别、脾气、经验和修养等);e学生的性别(女学生较少遭到程度较强的体罚)。 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看,人们可以从别人的成功和错误中,也可以从自身的经验中得到益处。观察到的后果本身与经验到的后果同样能够改变行为。一般来说,看到别人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能增加(或削弱)自己以同样的方式行事的倾向。这就是替代性强化(与惩罚)的作用。而且,教师也确实有类似的功能期待。 在班级中,即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的体罚,也不会向家长言明。因为他们很清楚,家长把自己的权力转交于教师了。向家长说明自己遭到教师的体罚,这意味着自己的行为不轨,会挫伤家长对自己所抱有的那种殷切期望,并将会招致比教师更严厉的惩罚。 二、罚站与关晚学 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比较经济的体罚方式。因为罚站既能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罚站不仅指向那些行为不良的学生(如不注意听讲),更多地是指向那些学业不良的学生。 数学课,教师问:“24能被几整除?”学生都争先举手。教师提问其中一男生M,此学生站起来后回答不完整。教师未置可否,继续提问下一个。回答错的学生则自觉地站在那里。我问身边一学生L:“M为什么不坐?” L答:“教师不想让他坐!” 我又问:“他平时学习成绩好吗?” L答:“一般化!”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即使偶尔回答错了,也会自然而然地坐下,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错了就会很自觉地站在那里。直到时间久了确信自己被教师所忽略时才会偷偷地坐下,或者等待教师的豁免。可见,惩罚不仅指向行为不良的学生而且指向学业不良的学生。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学业不良的学生很清楚自己回答不出问题的结果,何以要不懂装懂呢(不懂装懂的现象确实存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实在是一种冒险行为。这也许是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使然,他们的“胜利”就在于不被教师喊叫回答问题,但教师却偏偏常常戳穿他们的良苦用心。 相对于罚站而言,“关晚学”是教师较少采用的惩罚方式。因为,尽管特定的惩罚形式可能对有些学生是有效的,但因为它们对教师来说很累人而被弃而不用。例如,关晚学可能要求教师用宝贵的自由时间来监督学生。但如果教师利用的不是自己的自由时间那就另当别论了。 作文课刚上课,教师喊“1、2、3”(意思是让学生准备好)。教师听见窗子被风吹响了一下,指着靠窗子的同学说:“要么把窗子打开,要么关好!”学生磨蹭着把窗子支好、把窗帘系好。上课时教师轮流让学生到自己身边背诵课文。由于当时课堂秩序很乱,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背诵课文检查。教师指着前排的一个男同学,“XXX,你今天表现不好(因他说话,其实不只他一人说话)!过来!到我这里写(让身边一女同学和他调换了位置)!这节课写不完放学留在这里写,我今天值班!” 从实际状况来看,没有一种惩罚对所有的学生都是有效的。因为学生对于惩罚的知觉并不相同。而一般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增多而采取的对策也就是增加惩罚的严厉程度。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倘若完全取消惩罚(假定在今天学校规模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教师目前并没有寻找到或没有能力采取一种有效引导学生体内能量的教学方法),但就世界各国向学校当局提出的挑战来看,这似乎又是一种发展趋势。